莫让人工智能动摇学校教育的初心使命

□卞广春

字数:1020 2025-03-05 版名:声音
  中小学生纷纷兴致勃勃地向DeepSeek(深度求索)求教各种问题,春晚同款人形机器人走进校园引惊叹,AI(人工智能)挤进新课表……新学期,各地中小学刮起了一股“AI风”。人工智能正与教育产生越来越多的碰撞,究竟会如何重塑教育?我们当前的教育难题,又能否借AI之力得到改善?业内专家和学者普遍认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深刻变革。( 3月1日《中国教育报》)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校教育吸纳并利用最新的科研成果,服务教学活动,符合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针。人工智能与教育产生越来越多的碰撞,必然引起人们广泛深入的思考,诸如怎样看待人工智能对学校教育的渗透与影响,人工智能会怎样改变“一个老师、一群学生、一间教室”的传统教育场景,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见教学方式,教育理念和模式如何因“智”而动,这些都是摆在教育和社会各界人士面前的问题。
  学校教育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从广义上讲,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具体来说,教育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
  新的学期,面对各地中小学刮起的“AI风”,我们应当保持理性,正确看待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手段或教学工具,人工智能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路径,不问老师问AI将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常态。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甚至也能够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管理和评估。
  然而,中小学生的心智发展尚不成熟,对知识现象与问题的分析、判断不可能全面和准确,人工智能传递的信息也不一定就是科学的、标准的。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要警惕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过度应用,防止和避免教师、学生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把人工智能当成专家或圣贤,当成解决所有问题的绝对权威。学校教育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情感的交流、人格的塑造和价值观的引导。人工智能没有情感,自然也难以完全替代教师的角色,对学生实施有情感的教育与引导。
  基于此,我们要坚持教育的本质,确保人工智能的技术服务为教育所用,不要让人工智能动摇学校教育的初心使命,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人工智能融入教育场景、教学方式、教育管理等将是大势所趋,人工智能在智能辅导、个性化学习推荐等方面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同时,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校的管仍然需要保持与坚守教育的初心使命,为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