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时间延长 让每个孩子拥有舒展灵魂的自由

□王雅荔

字数:1432 2025-03-05 版名:声音
  随着2025年春季新学期拉开帷幕,令人瞩目的非中小学校的时间安排变化莫属,主要是将学校课间时间延长至15分钟,以及每天一节体育课的政策。这一政策自去年秋季局部试点、今年春季全国推行以来,受到大众广泛关注,以下是笔者对“课间15分钟”这一政策的具体分析和思考:
   课间时间延长至15分钟的意义
  教育部出台延长课间休息时间的规定,反映了国家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高度关注,体现了对当前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的反思,回应了社会对学业减负和教育改革的呼声,做出了符合现代“全人”教育理念的调整。具体来说,通过延长课间时间,学生能够有更多时间进行自主调节、活动、交流或休息,从而为后续的学习提供更充沛的精力和更高的注意力集中度,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情感发展、社交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提升。
  这一规定的有效实施需要学校和教师的灵活应对,也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共同支持,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教育质量提升的目标。
   学校和教师如何平衡课时和课间休息的时间
  课间时间的延长并不意味着整体教育时间的减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避免学生被各类活动“填满”,又确保这一时间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学校和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打破传统的“课间填充”模式,强调休息和自由。之前,由于各种原因课间的主要功能常常被忽视,导致学生在短暂的休息时间内,依旧在某种程度上感到被“管理”。从教育时间的视角来看,“课间15分钟”应当是属于学生的自主时间,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活动的空间,而非再次被“填满”更多的任务。
  学校和教师可以尝试去做一个减少、一个避免:减少课间强制性活动。虽然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短时间的社交活动或互动式的游戏,但要避免将这段时间完全填充为集体活动,应给学生更多选择的自由。避免“课间作业”。课间不应成为学生继续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外任务或作业的时间,应该明确课间是用来调节身心状态的,而非继续学习任务的延续。
  引导学生自我调节,鼓励交流与放松。课间的自由时间是学生在相对放松的环境下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的关键时段,是学生间以及师生间情感交流的重要时机,学校应引导学生进行身心与情绪的自我调节,鼓励相互交流分享,营造积极向上而又松弛轻快的社交氛围,做到张弛有度,为下一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学校和教师可以尝试一个引导、一个提供: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引导学生自愿参加一些轻度的伸展运动或简单的呼吸练习,通过一些简短的心理放松练习,帮助学生快速调整情绪,为接下来的学习创造更积极的心态。学校可以提供一些开放性的社交场所,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支持学生自主选择。
  学生怎样利用好课间休息时间
  课间时间的延长,不仅是给学生更多休息的机会,也是培养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契机。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既不浪费宝贵的课间时光,又能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进行身心恢复。
  在课间管理实践中,学生可以规划设立自己的“今日课间事”,通过个性化活动设计实现课间自主权的回归。当学生持续完成符合“最近发展区”的任务时,将通过“成功体验循环”逐步建立成长型思维,在持续的正向强化中实现心理资本的积累。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认知、情感和身体发展的过程,而这些都依赖于时间的合理安排和有效利用。教育时间不仅是课堂上教学的时长,也包括课外时间、课间休息时间及学生自主学习和活动的时间。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将15分钟真正还给孩子,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需要保持灵活、开放的态度,鼓励学生利用这一时间自由探索,帮助学生快乐成长、身心健康,并实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