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薪招聘的背后,还应关注教师资源的平衡
字数:2942
2025-03-05
版名:声音
编者按
近日,宁波一所中学发布的教师招聘信息中特别标注了年薪,最高达到了80万元一年,学校提供宿舍,并可享受带薪寒暑假、节日福利、旅游疗养、健康体检、伤病慰问、子女免费就读本校等福利待遇。消息一经发布,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和关注。高薪待遇折射出地方对优秀教育资源的渴求,也掀起了新一轮讨论:高薪能否真正“买”到好教育?
民办中学高薪聘请优秀教师无可厚非 □苑广阔
最高80万元的年薪,面向全国招聘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等优秀人才,这一举措打破了人们对教师薪资的传统认知。在笔者看来,民办中学高薪聘请优秀教师,无可厚非,值得肯定。
民办学校高薪招聘优秀教师,是对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的尊重。优秀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其价值理应得到充分体现。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等优秀人才,往往需要数十年的教学积累和专业沉淀,他们的教学经验、教育理念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学校开出最高80万元年薪,正是对教师专业价值的认可和尊重。这种尊重不仅体现在薪酬待遇上,更体现在提供宿舍、带薪假期、旅游疗养等全方位福利保障上,让教师能够安心从教、潜心育人。
这一举措将推动教师职业吸引力的提升,促进教育人才流动。长期以来,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优秀人才流失等问题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民办学校以市场化薪酬机制打破体制束缚,为优秀教师提供了更具竞争力的发展平台。
民办教育正在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推动教育生态多元化。高薪引进优秀教师,提升教学质量,打造特色品牌,正是民办学校差异化发展的重要路径。这种探索不仅丰富了教育供给,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这所中学的做法,展现了民办学校在提升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模式方面的积极作为。
民办学校高薪招聘优秀教师的做法,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是对教师价值的肯定,更是对教育改革的积极探索。期待这一举措能够引发更多关于教育发展的思考,推动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注入新的活力。
补强教师队伍不能仅靠“挖” □元 一
近年来,一些地方一些学校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惜跨区域高薪聘请特级、正高级等优秀教师。因为这些优秀教师的加盟,学校迈入了发展快车道,成为经济发达地区教育的“别样风景”。而被“挖”来的优秀教师,薪酬待遇大幅提升,个人发展环境得以改善,个人价值得以彰显。
但是,“掐尖儿”教师招聘既破坏了本区域教师成长生态,也拉大了区域教育资源差距,有违教育公平原则,与国家教育均衡发展战略背道而驰。
一方面,师资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优秀教师更是稀缺的教育资源。“掐尖儿”教师招聘意味着一方得到,一方必然失去。“教”而优则“飞”,引进方、获聘者“双赢”,必然导致流出方“单输”。
另一方面,教育不是“短平快”的事业,而是一场优化教育资源的“马拉松”。“掐尖儿”教师招聘,会不会引发新的“师资竞赛”,会不会引发本土教师心理失衡;“名头响”和“教得好”能不能画等号,“挖”来的优秀教师会不会“水土不服”,都得打个问号。
再者,高薪意味着高投入。对民办学校而言,“羊毛出在羊身上”,增加投入之下,无疑会加大家长的教育负担。
《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各地区制定并实施教师发展提升规划,大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显著扩大优秀骨干教师总量;发达地区不得从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抢挖优秀校长和教师。”因此,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吸引优秀教师加盟可以理解,但应该顾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局,遵守教育人才流动的基本规则,确保教育人才合情、合理、合法流动。决不能自私短视,无视教育公平,逾越政策红线,陷入损人利己的教师招聘误区。
地方政府要立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要求,根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精神,摆脱高考升学率的政绩观裹挟,建立正确鲜明的教育评价机制,为中小学校健康发展定向导航。中小学校特别是民办学校要克服教师招聘的短视化、功利化倾向,立足当下、着眼长远,三思而后“挖”,为自身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有关部门要按照教师招聘相关要求,适度干预教师招聘行为,严禁中小学校跨区域抢挖优秀教师。要在“校管校聘”政策下,实施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盘活区域优秀教师资源。支持民办学校在政策范围内,有序招聘优秀教师。同时,要支持中小学校用足用活教师引进政策,优化面试、笔试、试讲、政审等环节,全面考核应聘者的素质,把笃定教育事业、乐于教书育人、不唯工资待遇和有发展潜质的高校毕业生引进教师队伍。
中小学校要强化“造血”意识,加速教师本土化、校本化培养。要加强党建引领,弘扬教育家精神,坚持“四有好教师”标准,念好师德师风建设“常”字诀,落实教师研训工作机制,深化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成长,用好教师评价“指挥棒”,不断提升本土教师职业道德、职业认同与教育教学能力。
对“高薪聘师”当作两面看 □许华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又深深植根于教育的沃土之中。提高教师的薪酬水平,能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教育行业,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强国的迫切需要。实现教师薪资、师德、教学质量的有机统一,让高薪、高德、高质相向而行,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对于教育行业而言,优秀的师资是推动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教育行业,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高薪招聘,无疑是吸引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卓越教育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效手段。在高薪的激励下,教师将更加专注于教学研究和学生培养,有助于提升学校的整体教育品质。
高薪聘用教师的优势在于能吸引优秀人才,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和竞争力。但也不可否认其存在弊端的一面。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差或地理位置偏远的学校来说,因其无法提供高薪待遇,则会导致优秀教师流失。高薪招聘教师通常吸引的是高学历、高能力的教师,这种教师流动的“虹吸效应”导致优秀教师“人往高处走”,而相对贫困地区的学校则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优秀教师向经济发达地区的过度集中,将导致教育质量的校际、区际差异,加剧教育不公平。
我们应该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高薪招聘这个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要加大政策调控力度,通过政策调控解决经济发达地区优秀师资过度集中问题,确保教育资源在各地之间的均衡分配;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贫困地区给予财政政策倾斜支持,提高这些地区的教师待遇,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建立健全和进一步完善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对贫困地区的教师在薪资待遇、职称评定、子女就业等方面予以照顾,鼓励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任教;要大力强化师德建设,引领广大教师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学本领,以教育家精神培根铸魂、安教乐业,不盲目追求物质和利益;构建高薪教师的考核管理机制,既要让他们成为带动一所学校、一个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标杆,也要让他们“组团下乡”,为落后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我们既要看到高薪招聘给先进发达地区教育带来的生机活力,也要看到落后贫困地区在均衡发展上的具体问题。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协同推进,东部学校与西部学校融合发展,对优秀教师既提供薪酬保障,又进行精神奖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让教育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近日,宁波一所中学发布的教师招聘信息中特别标注了年薪,最高达到了80万元一年,学校提供宿舍,并可享受带薪寒暑假、节日福利、旅游疗养、健康体检、伤病慰问、子女免费就读本校等福利待遇。消息一经发布,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和关注。高薪待遇折射出地方对优秀教育资源的渴求,也掀起了新一轮讨论:高薪能否真正“买”到好教育?
民办中学高薪聘请优秀教师无可厚非 □苑广阔
最高80万元的年薪,面向全国招聘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等优秀人才,这一举措打破了人们对教师薪资的传统认知。在笔者看来,民办中学高薪聘请优秀教师,无可厚非,值得肯定。
民办学校高薪招聘优秀教师,是对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的尊重。优秀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其价值理应得到充分体现。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等优秀人才,往往需要数十年的教学积累和专业沉淀,他们的教学经验、教育理念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学校开出最高80万元年薪,正是对教师专业价值的认可和尊重。这种尊重不仅体现在薪酬待遇上,更体现在提供宿舍、带薪假期、旅游疗养等全方位福利保障上,让教师能够安心从教、潜心育人。
这一举措将推动教师职业吸引力的提升,促进教育人才流动。长期以来,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优秀人才流失等问题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民办学校以市场化薪酬机制打破体制束缚,为优秀教师提供了更具竞争力的发展平台。
民办教育正在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推动教育生态多元化。高薪引进优秀教师,提升教学质量,打造特色品牌,正是民办学校差异化发展的重要路径。这种探索不仅丰富了教育供给,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这所中学的做法,展现了民办学校在提升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模式方面的积极作为。
民办学校高薪招聘优秀教师的做法,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是对教师价值的肯定,更是对教育改革的积极探索。期待这一举措能够引发更多关于教育发展的思考,推动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注入新的活力。
补强教师队伍不能仅靠“挖” □元 一
近年来,一些地方一些学校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惜跨区域高薪聘请特级、正高级等优秀教师。因为这些优秀教师的加盟,学校迈入了发展快车道,成为经济发达地区教育的“别样风景”。而被“挖”来的优秀教师,薪酬待遇大幅提升,个人发展环境得以改善,个人价值得以彰显。
但是,“掐尖儿”教师招聘既破坏了本区域教师成长生态,也拉大了区域教育资源差距,有违教育公平原则,与国家教育均衡发展战略背道而驰。
一方面,师资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优秀教师更是稀缺的教育资源。“掐尖儿”教师招聘意味着一方得到,一方必然失去。“教”而优则“飞”,引进方、获聘者“双赢”,必然导致流出方“单输”。
另一方面,教育不是“短平快”的事业,而是一场优化教育资源的“马拉松”。“掐尖儿”教师招聘,会不会引发新的“师资竞赛”,会不会引发本土教师心理失衡;“名头响”和“教得好”能不能画等号,“挖”来的优秀教师会不会“水土不服”,都得打个问号。
再者,高薪意味着高投入。对民办学校而言,“羊毛出在羊身上”,增加投入之下,无疑会加大家长的教育负担。
《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各地区制定并实施教师发展提升规划,大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显著扩大优秀骨干教师总量;发达地区不得从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抢挖优秀校长和教师。”因此,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吸引优秀教师加盟可以理解,但应该顾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局,遵守教育人才流动的基本规则,确保教育人才合情、合理、合法流动。决不能自私短视,无视教育公平,逾越政策红线,陷入损人利己的教师招聘误区。
地方政府要立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要求,根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精神,摆脱高考升学率的政绩观裹挟,建立正确鲜明的教育评价机制,为中小学校健康发展定向导航。中小学校特别是民办学校要克服教师招聘的短视化、功利化倾向,立足当下、着眼长远,三思而后“挖”,为自身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有关部门要按照教师招聘相关要求,适度干预教师招聘行为,严禁中小学校跨区域抢挖优秀教师。要在“校管校聘”政策下,实施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盘活区域优秀教师资源。支持民办学校在政策范围内,有序招聘优秀教师。同时,要支持中小学校用足用活教师引进政策,优化面试、笔试、试讲、政审等环节,全面考核应聘者的素质,把笃定教育事业、乐于教书育人、不唯工资待遇和有发展潜质的高校毕业生引进教师队伍。
中小学校要强化“造血”意识,加速教师本土化、校本化培养。要加强党建引领,弘扬教育家精神,坚持“四有好教师”标准,念好师德师风建设“常”字诀,落实教师研训工作机制,深化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成长,用好教师评价“指挥棒”,不断提升本土教师职业道德、职业认同与教育教学能力。
对“高薪聘师”当作两面看 □许华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又深深植根于教育的沃土之中。提高教师的薪酬水平,能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教育行业,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强国的迫切需要。实现教师薪资、师德、教学质量的有机统一,让高薪、高德、高质相向而行,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对于教育行业而言,优秀的师资是推动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教育行业,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高薪招聘,无疑是吸引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卓越教育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效手段。在高薪的激励下,教师将更加专注于教学研究和学生培养,有助于提升学校的整体教育品质。
高薪聘用教师的优势在于能吸引优秀人才,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和竞争力。但也不可否认其存在弊端的一面。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差或地理位置偏远的学校来说,因其无法提供高薪待遇,则会导致优秀教师流失。高薪招聘教师通常吸引的是高学历、高能力的教师,这种教师流动的“虹吸效应”导致优秀教师“人往高处走”,而相对贫困地区的学校则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优秀教师向经济发达地区的过度集中,将导致教育质量的校际、区际差异,加剧教育不公平。
我们应该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高薪招聘这个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要加大政策调控力度,通过政策调控解决经济发达地区优秀师资过度集中问题,确保教育资源在各地之间的均衡分配;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贫困地区给予财政政策倾斜支持,提高这些地区的教师待遇,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建立健全和进一步完善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对贫困地区的教师在薪资待遇、职称评定、子女就业等方面予以照顾,鼓励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任教;要大力强化师德建设,引领广大教师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学本领,以教育家精神培根铸魂、安教乐业,不盲目追求物质和利益;构建高薪教师的考核管理机制,既要让他们成为带动一所学校、一个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标杆,也要让他们“组团下乡”,为落后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我们既要看到高薪招聘给先进发达地区教育带来的生机活力,也要看到落后贫困地区在均衡发展上的具体问题。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协同推进,东部学校与西部学校融合发展,对优秀教师既提供薪酬保障,又进行精神奖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让教育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