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出诊箱

□刘应红

字数:1190 2025-03-05 版名:文苑
  在我家书柜的顶端,静静摆放着一个外祖父曾经使用过的出诊箱。它虽然已经泛黄、破旧,但我仍舍不得丢弃。因为这个箱子诉说着我们家族三代人从医的故事。
  20世纪70年代,外祖父是村里唯一的赤脚医生。他的出诊箱是一个陈旧的棕色皮箱,上面印着一个大大的红色十字符号,非常醒目。箱子里装着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玻璃注射器,以及一些常见药品。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这些物品便是村民们心中的希望之光。岁月的摩挲让它们的边缘泛白,但依旧坚固如初。
  在我的印象里,无论白天黑夜,无论风雨如何肆虐,只要有人上门求医,呼喊着谁家孩子发烧、老人不适,外祖父总是毫不犹豫地背起出诊箱,踏上蜿蜒的乡间小路。这里山多人稀,往往一走就是十多里路,可外祖父从无怨言。他的出诊箱宛如一盏明灯,穿透黑暗,照亮了乡村的每一寸土地,温暖了每一个被病痛折磨的人。别人问外祖父这样执着,图个啥?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医生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哪怕再苦再累,也不能放弃任何一个生命。”这份质朴的初心,让他在赤脚医生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了一生。
  十多年后,母亲从外祖父手中郑重地接过了出诊箱。她接过的不仅是一个箱子,更是一份使命与责任。此时的出诊箱已更新换代,变成了铝合金材质,更轻便耐用。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医疗水平的提升,母亲的出诊范围不断扩大。她不仅专注于疾病治疗,还积极投身医学宣教,普及基本卫生知识。母亲常说:“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出诊时,她总会在箱子里放上宣传资料,耐心地向村民们讲解传染病预防方法、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在母亲的不懈努力下,村里的卫生状况显著改善,常见疾病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母亲的出诊箱,不再仅仅是治病救人的工具,更成为传播健康知识的桥梁。她用它延续着外祖父的使命,悉心守护着村民的健康。
  受母亲的影响,我高考填报志愿时报考了医学院校并被录取。毕业后,我到基层医院工作,成为一名基层医生。我的出诊箱变成了一个背包,包里的药品和器械也愈发丰富。除了基础设备,还增添了便携式心电图机、血糖仪等现代医疗工具。后来,我还配备了平板电脑,可以随时查阅患者的电子病历,记录病情。
  如今,乡村的医疗卫生条件虽已大幅改善,但仍有偏远地区需要我们基层医生出诊,送医上门。出诊条件今非昔比,交通工具也更加便捷,但我深知,不变的是那颗为村民服务的心。出诊途中,我时常想起外祖父和母亲背着出诊箱奔波的身影。他们用一生的坚守诠释了“医者仁心”,也让我深刻领悟到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与使命。
  三代人的出诊箱,形状与内容不断更迭。从外祖父的简易皮箱,到母亲的铝合金药箱,再到我的现代化背包,出诊箱是我们家族传承的纽带,连接着三代人的从医之路,也是我们与村民之间的情感桥梁,承载着信任与希望。它见证了三代从医人的坚守与付出,也见证了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无论岁月如何流转,出诊箱中蕴含的精神始终如一,那就是对生命的敬畏,对健康的守护,对患者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