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穷千里目

□傅雅丽

字数:1512 2025-03-05 版名:文化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可谓传诵不绝,经久不衰。无论是小时候学习这首诗,还是成为教师后给孩子们教授这首诗,无论是从课本插图上,还是自我想象中,黄河之畔楼阁高耸,黄河之水奔涌而去的壮观场景都令我震撼。如今我有缘来到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登上鹳雀楼,亲眼目睹这番壮景。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年间,大将军宇文护在蒲州古城西郊外的黄河之畔建造了一座军事戍楼,其作用是登楼瞭望,观察敌情。唐宋时期,文人墨客纷纷到鹳雀楼登高赏景,留下大量诗作。唐代诗人畅当有《登鹳雀楼》一首:“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李益的《同崔邠登鹳雀楼》同样为人称道:“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公元704年前后,王之涣游历蒲州古城,登高远眺,留下了《登鹳雀楼》这首千古名篇。而在金元光元年(公元1222年),蒙古军队攻打蒲州古城,为延缓敌兵攻城,金军守将侯小叔下令焚毁鹳雀楼及附近的蒲州浮桥等军事设施,鹳雀楼因此毁于战火。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黄河泛滥,洪水涌入蒲州,城内泥沙淤积数尺深,鹳雀楼故址彻底消失。文人雅士们只好把蒲州西城楼权作鹳雀楼,咏史怀古。到了1992年,重修鹳雀楼的呼声日益强烈,百余位专家、学者考察提议,重修鹳雀楼。经过层层审批,1997年12月,鹳雀楼复建工程开工。2002年复建工程基本竣工,同年10月1日,鹳雀楼正式对国内外游客开放。鹳雀楼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再复建“重生”,其中经历令人唏嘘。一首诗成就了一座楼,而一座楼则静默地矗立,接受着历史的变迁与自然的考验,传承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闪耀着时代发展的光辉。
  鹳雀楼下部台基由四周月台、楼身主台基、楼身首层基座三部分组成,高16.5米。各台之上,环以围栏。台心中空,内部为两层使用空间,台帮贴青、白两色相间的片石,台面墁仿古金砖。上部楼身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明三层暗六层。首层面阔七间,长37.8米,进深五间,长25.8米,楼身外有周匝回廊,正、背面各有抱厦五间,两山面各有抱厦三间,回廊为敞廊,抱厦为敞厦。从第二层开始,每层面积自下而上逐层缩减。
  一步步登上鹳雀楼,仿佛能遥遥望见千年之前,文人墨客欢聚一堂,携手登楼,吟诗作赋。仰望楼中梁枋、斗拱,图案生动,色彩华丽,曾经失传的唐代彩画艺术,经过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多番考察抢救、创作设计,如今重见天日。鹳雀楼因此成为我国唯一采用唐代彩画艺术恢复的建筑。
  楼内共六层,拾级而上,移步换景,每一层的主题各不相同。一层为大厅,王之涣诗作《登鹳雀楼》位于中间位置,四周壁画展现了鹳雀楼的历史沿革及蒲州古城的旧时盛景。楼上各层的主题依次是“源远流长”“亘古文明”“鉴古察今”“风雅诗书”“极目千里”。站在高处极目远眺,黄河之水滔滔而过,为鹳鸟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它们或群飞水面,或栖居树丛,或聚集楼顶,或旋飞空中,鸟鸣阵阵,欢歌起舞,与巍峨矗立的楼身形成了动静结合的奇妙景观。
  人在处于低谷时往往思绪万千,佳作频出,王之涣或许也是如此。他早年仕途不顺,遭人诬陷,辞去官职,归乡赋闲,在此期间游历四方,来到蒲州,写下了这首《登鹳雀楼》。留在鹳雀楼上的名诗大作不少,而《登鹳雀楼》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壮阔意境,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深刻哲理,成为传诵不衰的经典。
  登高方能望远,这简单的道理中却蕴含着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宽宏博大的思想境界,激励着多少人不骄不馁,勇往直前。如今,我登上鹳雀楼,走近王之涣,聆听他的肺腑之言,感受他的澎湃意气,静思他的深邃哲理,穿越千年,与他共欢笑、尽欢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