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是把“双刃剑”

——评《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与抑郁的关系及干预研究》

字数:1537 2025-03-05 版名:悦读

  □冯秀军
  《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与抑郁的关系及干预研究》是一部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著作。
  如今,人们的生活模式、工作状态和交往方式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突破了时间和现实空间的限制,延伸至网络空间。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因而使得社交网络演变为他们的“第二生活空间”。这种“第二生活空间”的不断拓展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巨大影响。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是抑郁的易感人群之一,也是社交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之一。为此,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陈永华开展了这方面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撰写成《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与抑郁的关系及干预研究》一书。该书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驱动,以理论探索为支撑,系统地分析了社交网络使用与大学生抑郁之间的关联,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撑。
  作者采用了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陕西省30所高校中的1910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确保了样本的广泛性和研究结果的普适性。
  书中对“中介效应”的探讨引人深思。作者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了孤独感和社交网络暴力在社交网络使用与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现有的研究成果,也为后续的干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此外,书中对干预策略的探讨,如团体心理辅导等,为实践工作者提供了可行的指导,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本书内容丰富翔实。一是调查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情况、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二是以每天使用社交网络的时间、社交网络成瘾程度等为自变量,领悟社会支持、孤独感、社交网络暴力、自我呈现等为中介变量,抑郁为因变量,构建相应的结构方程模型;三是基于中介效应探究分析社交网络使用对产生抑郁的影响,构建大学生抑郁干预策略理论模型;四是根据大学生抑郁干预策略理论模型开展相应的干预试验,并提出相应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作者不仅关注如何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还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书中提出的干预措施,如心理团体辅导、时间管理培训、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等,都是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实用策略,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自我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社交网络使用时间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作者研究发现,当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时间在每天3小时至4小时时,抑郁和孤独感均为最低值,领悟社会支持水平出现最高值;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超过4小时,抑郁和孤独感会急剧升高,领悟社会支持水平急剧下降。这说明大学生每天使用社交网络对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的临界值在3小时至4小时之间,超过4小时会增加抑郁的风险。这一结论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对于引导大学生合理控制使用社交网络时间,预防抑郁现象的发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书丰富了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和相关理论,具有重要价值。作者综合运用了统计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深入分析和探索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与抑郁的关系及其对抑郁的作用机制;全面研究了抑郁与社交网络成瘾、社交网络暴力、自我呈现、孤独感等的相关性,弥补了导致大学生抑郁的多种因素研究的不足,为及时减少大学生抑郁现象的发生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构建了以领悟社会支持、孤独感、社交网络暴力等为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模型,证实了各因素在社交网络使用与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进一步分析了社交网络使用对抑郁的作用原理;设计出大学生抑郁干预研究策略路线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干预策略,开拓了网络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与抑郁的关系及干预研究》统计分析方法准确,数据来源可信,将定量研究分析和案例访谈相结合,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