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文本中的生命意识
□ 王会明
字数:1490
2025-03-02
版名:教育理论
生命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本化教育的体现。在语文教学中,紧紧围绕语言文字这一载体,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把握生命,让生命之花在语文教学中得以绽放,让人的生命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得以彰显。
在教学中,我们要找准切入口,将根植于教材文本之中的生命意识挖掘出来。《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包含对生命意识的重视与对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教育。初中语文新课程所选录的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处处蕴含生命情感的信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切入口,从文本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使学生对“生命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的生命才是有价值的?”这三个问题产生正确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关爱生命、敬畏生命、呵护生命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对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正确判断,从而使学生建构起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以此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一、体会生命的可贵,善待自己
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且还为了更多关爱他们的人,因此每个人都无权随意挥霍自己的生命,必须善待自己,演绎出生命的精彩。
《生命的舞蹈》一文,就是通过塑造一群残疾人忘我地享受舞蹈带来的快乐,通过砖瓦窑内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在生活的重压下全无一点悲愁的描写,让读者感动于他们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停留在这一简单的层面上,而应该引导学生产生尊重自我生命,解放自我精神,认识生命可贵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尊重生命的存在,善待他人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会与他人、与自然不可避免地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或冲突,因而作为有思想的、有人性的人,应该尊重任何生命的存在,包括动植物的存在,善待他人,而不是去伤害他们,甚至剥夺他们生活的权利。在语文教学中,有大量这类题材可供学生提取珍重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信息。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通过因人类肆意挥霍资源、掠夺资源而消逝的仙湖罗布泊,揭示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关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课文的背景意境中学会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认识生命的价值,实现自我
人的生命还有一个社会化的属性,语文学科中的生命教育必须突出这一点,以此引导学生处理好个体与人类群体之间的关系,勇于担责、懂得付出、学会感恩、展现自我。显然,课文中相当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是教师深化生命内涵的依据。
生命的价值在于担负责任。《散步》一文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生命的价值在于懂得付出。《“诺曼底”号遇难记》是一篇外国短篇小说,塑造的主人公哈威尔船长,是一位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舍己救人的英雄形象。
生命的价值在于学会感恩。朱自清的《背影》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无限感激之情;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用优美的文字、细腻的笔法表达了一个残疾孩子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生命的价值在于亮出自我。《百合花开》一文通过生长在僻野的百合花面对恶劣的环境,面对蜂蝶的嘲讽,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开出花朵,以实现自身的价值。《难忘的英格丽·褒曼》中的英格丽·褒曼、《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海伦·凯勒都用自己的方式展现着自我的魅力,让自己的生命焕发出了光彩。通过对这类文章的解读,我们就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这样的观念——生命的价值在于亮出自己的精神,展现自己的魅力,活出自己的光彩。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县功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