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让道德素养落地生根
□ 梁艳妮
字数:1475
2025-03-02
版名:教育理论
建设教育强国,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那么,如何利用好思政课主阵地,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到实处,我总结了以下有效途径:
一、巧用教学内容,进行立德树人德育渗透
在现阶段,利用初中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道法”)的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是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充分挖掘课文里能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的内容,比如珍爱生命、实现生命价值、诚实守信、孝亲敬长、维护社会公平、做有正义感的人、热爱社会主义、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等知识点都可以作为我们提升学生品德素养的切入点。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战场,在道法课堂上,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对课文内容进行德育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联系生活实际,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有效提升了道德素养。
二、巧借重大时事德育功能,提升学生道德素养
我们学校教学设施先进,每个教室都配有现代教学电子白板,使用起来非常方便。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都能熟练使用多媒体白板进行教学。这样,在进行道法教学时,可以充分使用网络资源,扩大教学容量,联系生活实际,发挥重大社会热点、重大时事的德育功能,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例如在讲授《面对责任的选择》这一课时,引用重大时事“黄志全的事迹”:大连市公交汽车联营公司702路422号双层巴士司机黄志全,在行车途中突然心脏病发作。他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分钟,强忍着痛苦,做了三件事:将巴士缓缓地靠向路边,用最后的力气拉了手动刹车闸;把汽车门打开,让乘客依次安全下了车;将发动机熄火,确保了巴士和乘客的安全。
黄志全极其艰难地做完这三件事后趴在方向盘上永远地停止了呼吸。
在引出这个事迹后,学生们陷入沉思,接着老师让学生展开讨论:1.是什么力量,使黄志全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强忍着痛苦,做了这三件事?2.面对责任,我们应做怎样的选择?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充分认识到了责任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在研讨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懂得了责任对自己、对他人的重要性,并愿意在生活中自觉地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这样,就起到了道法课利用重大时政育人的目标,使学生的道德素养在润物细无声中得以提升。
三、巧妙融合教学与学校素质教育,提升整体育人环境
道法课教学与学校素质教育有不同之处,但两者在目标上是一致的,即都是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思想教育,是提升道德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道法课突破课堂教育的局限性,与学校德育紧密配合,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道法课中对学生进行强调,德育的最基本要求是:“严格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此,道法课教师可结合学校《守则》和《规范》的教育,开展《守则》和《规范》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又如,针对学校少数学生比享乐、比吃穿,认为“艰苦朴素已经过时”和“打电子游戏”等现象,如果只是简单地要求“只准这样,不准那样”是很难奏效的,这就要求道法课教学和学校日常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可联系道法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开展诸如“电子游戏机的危害”“谈谈艰苦奋斗、珍惜父母劳动成果”等大讨论,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提升素养。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道法课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体现。让我们一起勇担立德树人责任,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作者单位:陕西省合阳县第四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