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王 鹏

字数:1518 2025-03-02 版名:教育理论
  从学科特点上看,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它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清晰、理智、有条理地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正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讲解数学理论知识、提升学习成绩不再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逐渐成为教学活动开展的最终目的。基于此,笔者将主要围绕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详细阐述。
  一、开展体验学习,帮助学生感知逻辑关系
  为了帮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解理论性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只要求学生依靠死记硬背记住结论。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应当有所调整,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趣味性的教学形式,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外还需注重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强调,要引导学生去感悟、经历、思考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从而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第五章节“时、分、秒”时,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探究性任务:观察时钟,数清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小格数量,并观察秒针、分针以及时针的变化情况,总结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状态,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进行,并与学生展开互动。在教师的引导与小组合作之下,学生能够从分、秒之间的关系与分、时之间的关系推导出秒、时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耐心与精力,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在日常开展教学活动时,应注重将理论知识与探究实践相结合,引导、鼓励学生多去思考、动手,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总结出独属于自己的学习经验。
  二、重视思维训练,强化学生逻辑思维发展
  小学生年纪较小,认知水平与思维能力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抽象性较强的数学学科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并不具备吸引力,使得学生对数学带有抵触情绪和畏难心理,有碍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而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并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实现知识之间的迁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又要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目标,为学生设计带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从而强化学生逻辑思维发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觉分析、对比、思考知识之间的关联。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第七章节“年、月、日”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带领学生回忆“时、分、秒”的有关知识点,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年、月、日三兄弟是不是也像时、分、秒一样存在什么样的联系呢?”并为学生设置“年、月、日三兄弟身份大揭秘”活动。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大大激发,教师便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鼓励学生仿照学习“时、分、秒”章节时的方法,发现“年、月、日”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现实需要和主要任务,也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经之路。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并深度分析当前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积极创新教学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调整和优化。同时,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强调,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省大荔县徐庄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