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张丽丽
字数:1556
2025-03-02
版名:教育理论
体育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科目之一,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塑造学生良好品格、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基于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是体育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体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在教学目标设定上要根植核心素养
设定多维度目标。体育教学目标应涵盖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例如,在一节篮球课教学中,运动能力目标可以设定为学生要掌握篮球的运球、传球和投篮等基本技能,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敏性;健康行为目标为让学生了解篮球运动对身体的益处,学会在运动中合理补充水分和预防运动损伤;体育品德目标则是培养学生在篮球比赛中的团队合作精神、遵守规则意识和勇于面对失败的意志品质。
体现层次性与可操作性。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定具有层次性的教学目标。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注重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健康行为的养成;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巩固技能的基础上,着重提升其在体育竞赛中的体育品德和战术运用能力等。同时,教学目标应具体、有可操作性,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检测和评价。
二、在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上要融入核心素养
要精选教学内容。根据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选择具有代表性、趣味性和健身性的教学内容。如选择传统体育项目武术,既可以传授武术的基本套路,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又能通过武术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体育品德。同时,结合现代新兴体育项目如飞盘运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
要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组织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例如,在教授田径短跑项目时,先进行起跑姿势的教学,再进行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和冲刺跑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不同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逐步提升运动能力和体育品德素养。
三、在教学方法运用上要渗透核心素养
采用情境教学法时,要创设与体育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如在教授足球射门技巧时,设置模拟足球比赛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所学技能,培养其运动能力和竞争意识。同时,在情境中融入体育品德教育,如强调团队配合、尊重对手等。采用合作学习法时,要将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例如,在排球教学中,分组进行排球比赛,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相互交流,共同完成比赛任务。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同时在交流与协作中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提升。
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时,要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在健身操教学中,让学生探究不同节奏和动作组合对健身效果的影响。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践验证,不仅能够深入理解体育知识与技能,还能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自我学习能力,促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发展。
四、在教学评价和设计上要聚焦核心素养
采用多元化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态度等进行评价。学生自我反思在体育学习中的表现,如健康行为的养成情况、体育品德的践行情况等。同学之间相互评价在团队活动中的协作能力、竞争意识等。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
采用综合化评价,评价内容应涵盖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多个维度。除了对学生运动技能的评价外,还要评价学生的健康行为习惯,如是否坚持体育锻炼、是否合理饮食等;评价学生的体育品德,如在体育活动中的道德表现、团队合作精神等。
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进步情况等;终结性评价则是对学生在一定阶段内的体育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进行考核。同时,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如用分数评价运动技能,用描述性语言评价体育品德和健康行为等,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准确。
(作者单位:陕西省洛南县第二高级中学)
一、在教学目标设定上要根植核心素养
设定多维度目标。体育教学目标应涵盖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例如,在一节篮球课教学中,运动能力目标可以设定为学生要掌握篮球的运球、传球和投篮等基本技能,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敏性;健康行为目标为让学生了解篮球运动对身体的益处,学会在运动中合理补充水分和预防运动损伤;体育品德目标则是培养学生在篮球比赛中的团队合作精神、遵守规则意识和勇于面对失败的意志品质。
体现层次性与可操作性。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定具有层次性的教学目标。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注重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健康行为的养成;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巩固技能的基础上,着重提升其在体育竞赛中的体育品德和战术运用能力等。同时,教学目标应具体、有可操作性,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检测和评价。
二、在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上要融入核心素养
要精选教学内容。根据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选择具有代表性、趣味性和健身性的教学内容。如选择传统体育项目武术,既可以传授武术的基本套路,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又能通过武术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体育品德。同时,结合现代新兴体育项目如飞盘运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
要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组织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例如,在教授田径短跑项目时,先进行起跑姿势的教学,再进行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和冲刺跑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不同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逐步提升运动能力和体育品德素养。
三、在教学方法运用上要渗透核心素养
采用情境教学法时,要创设与体育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如在教授足球射门技巧时,设置模拟足球比赛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所学技能,培养其运动能力和竞争意识。同时,在情境中融入体育品德教育,如强调团队配合、尊重对手等。采用合作学习法时,要将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例如,在排球教学中,分组进行排球比赛,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相互交流,共同完成比赛任务。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同时在交流与协作中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提升。
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时,要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在健身操教学中,让学生探究不同节奏和动作组合对健身效果的影响。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践验证,不仅能够深入理解体育知识与技能,还能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自我学习能力,促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发展。
四、在教学评价和设计上要聚焦核心素养
采用多元化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态度等进行评价。学生自我反思在体育学习中的表现,如健康行为的养成情况、体育品德的践行情况等。同学之间相互评价在团队活动中的协作能力、竞争意识等。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
采用综合化评价,评价内容应涵盖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多个维度。除了对学生运动技能的评价外,还要评价学生的健康行为习惯,如是否坚持体育锻炼、是否合理饮食等;评价学生的体育品德,如在体育活动中的道德表现、团队合作精神等。
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进步情况等;终结性评价则是对学生在一定阶段内的体育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进行考核。同时,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如用分数评价运动技能,用描述性语言评价体育品德和健康行为等,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准确。
(作者单位:陕西省洛南县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