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课堂即时评价语言探析
□张海燕
字数:1511
2025-03-02
版名:教育理论
课堂上精准得当的评价能激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拉近师生距离,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增强互动。评价语言也是一把能打开课堂师生平等对话的钥匙,只有在平等对话中才能构建起教学相长的教育生态。作为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支点,教师应熟悉评价语言的专业性与艺术性。
一、问题提出
课堂即时评价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对学习活动、学生表现、教学效果等进行快速、直接的反馈与评估。尽管目前有关英语课堂评价的研究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在实际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却时常发生。课堂即时评价语言的随意性、程序化等问题也未能很好地促使课堂学习行为的深度开展。
二、问题分析
针对课堂即时评价语言这一主题,笔者对一年中听过的延安市区、县城以及乡镇的70节初中英语课堂即时评价语言进行了分析,主要发现以下三个问题:
1.课堂即时评价语言随意且程序化,无法促进学生的学习。比如,对于能够流利回答问题的学生,许多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会积极评价Good./ Verywell./Excellent./W elldone.但是也就仅此而已,接着就进行下一个环节。对学生们来说,具体到底好在哪些方面,他们也是一头雾水,因此不能很好地对自己的回答进行反思。
2.课堂即时评价主体单一,学生未能有效参与其中。我在听课中发现,在90%的课堂中给出评价的是教师,学生是被评价的对象,而不是作为评价的主体出现。在课堂中的师生对话中,教师是组织者、监督者与评价者。而其他未参与到对话中的学生们都成了观众,没有参与的机会。长此以往,除了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其他的学生会失去倾听与思考的耐心和专注。
3.课堂即时评价标准单一,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课堂中,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往往会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时间到后,会叫学生来回答问题。当学生回答正确,老师会给出肯定的评价,这个问题就结束了,极少有老师能够将学生回答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启发学生新一轮的思考。
三、问题解决
在课堂即时评价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评价语言的技术以及艺术。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即时评价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组织评价语言,提升评价的效果。
1.评价语言要有理有据。除了用形容词来肯定学生回答问题的行为,还需要用具体的理由支撑自己的评价。即不仅要评价学生回答得怎么样(How),还要用简练的语言描述为什么(Why)。这样被提问的学生不仅会为自己用正确的语言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而开心,还会从老师的评价中感受到温暖与尊重。同时,对于其他的同学来说,老师丰富的评价语言不仅起到了示范作用,而且能增强课堂语言的丰富性。
2.评价语言要有温度。在真实的课堂中,总会有学生回答不出教师的问题。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首先要明白,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因为每一个人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是不一样的,不能用同样的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在充分理解并且接受此类现象在课堂上发生的前提下,教师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问题。笔者认为,课堂中教师对于回答问题的“临时学困生”的反馈方式体现着教师专业素养,也体现着课堂的温度。
3.评价语言要清晰。要实现学生成为评价主体这一目的,首要问题就是帮助学生组织语言。因为评价的维度与标准并不是单一的,所以有效的评价语言也是多样化的。为让学生用清晰的语言进行评价,教师们可以设计一些checklist,写清楚评价的语言与维度,供学生倾听、评价他人的语言。以下是笔者为课堂中朗读这一活动设计的“五星级朗读”评价标准:Try your best toread it: 1.fluently; 2.clearly; 3.loudly;4 .with the proper intonation; 5.with-out any mistakes.
教师为学生的朗读活动和评价活动提供了语言支撑,并且这一标准基本适用于所有的课堂文本朗读活动。此类checklist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实现自评与互评,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
(作者单位:陕西省延安市实验中学)
一、问题提出
课堂即时评价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对学习活动、学生表现、教学效果等进行快速、直接的反馈与评估。尽管目前有关英语课堂评价的研究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在实际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却时常发生。课堂即时评价语言的随意性、程序化等问题也未能很好地促使课堂学习行为的深度开展。
二、问题分析
针对课堂即时评价语言这一主题,笔者对一年中听过的延安市区、县城以及乡镇的70节初中英语课堂即时评价语言进行了分析,主要发现以下三个问题:
1.课堂即时评价语言随意且程序化,无法促进学生的学习。比如,对于能够流利回答问题的学生,许多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会积极评价Good./ Verywell./Excellent./W elldone.但是也就仅此而已,接着就进行下一个环节。对学生们来说,具体到底好在哪些方面,他们也是一头雾水,因此不能很好地对自己的回答进行反思。
2.课堂即时评价主体单一,学生未能有效参与其中。我在听课中发现,在90%的课堂中给出评价的是教师,学生是被评价的对象,而不是作为评价的主体出现。在课堂中的师生对话中,教师是组织者、监督者与评价者。而其他未参与到对话中的学生们都成了观众,没有参与的机会。长此以往,除了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其他的学生会失去倾听与思考的耐心和专注。
3.课堂即时评价标准单一,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课堂中,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往往会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时间到后,会叫学生来回答问题。当学生回答正确,老师会给出肯定的评价,这个问题就结束了,极少有老师能够将学生回答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启发学生新一轮的思考。
三、问题解决
在课堂即时评价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评价语言的技术以及艺术。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即时评价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组织评价语言,提升评价的效果。
1.评价语言要有理有据。除了用形容词来肯定学生回答问题的行为,还需要用具体的理由支撑自己的评价。即不仅要评价学生回答得怎么样(How),还要用简练的语言描述为什么(Why)。这样被提问的学生不仅会为自己用正确的语言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而开心,还会从老师的评价中感受到温暖与尊重。同时,对于其他的同学来说,老师丰富的评价语言不仅起到了示范作用,而且能增强课堂语言的丰富性。
2.评价语言要有温度。在真实的课堂中,总会有学生回答不出教师的问题。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首先要明白,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因为每一个人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是不一样的,不能用同样的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在充分理解并且接受此类现象在课堂上发生的前提下,教师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问题。笔者认为,课堂中教师对于回答问题的“临时学困生”的反馈方式体现着教师专业素养,也体现着课堂的温度。
3.评价语言要清晰。要实现学生成为评价主体这一目的,首要问题就是帮助学生组织语言。因为评价的维度与标准并不是单一的,所以有效的评价语言也是多样化的。为让学生用清晰的语言进行评价,教师们可以设计一些checklist,写清楚评价的语言与维度,供学生倾听、评价他人的语言。以下是笔者为课堂中朗读这一活动设计的“五星级朗读”评价标准:Try your best toread it: 1.fluently; 2.clearly; 3.loudly;4 .with the proper intonation; 5.with-out any mistakes.
教师为学生的朗读活动和评价活动提供了语言支撑,并且这一标准基本适用于所有的课堂文本朗读活动。此类checklist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实现自评与互评,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
(作者单位:陕西省延安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