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校本研修“问题井”

□何春奎

字数:1458 2025-03-02 版名:理论
  校本研修是师培体系的“神经末梢”,也是其他层级培训的起点和落脚点。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加速器”,校本研修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专业成长的获得感、价值感在逐步增强。实践中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角色模糊化,唯上级指标是瞻,忽视教师主体需求,丢掉“校本”搞“研修”,难以激发校本的力量和优势。二是目标泛在化,没有顶层设计,缺乏问题导向,缺少主题统领,校本研修散点式、碎片化。三是路径简单化,将研修等同于专业阅读、专家讲座、听课评课,少数教师“上台表演”,多数“边缘参与”,没有锁定关键问题,也没有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
  归结原因,多在于相关学校对问题和需求这一校本研修的主因认识不深、聚焦不准、驱动不够。笔者认为,基于问题导向的校本研修,应深挖问题“这口井”。
  ▶ 问题来自何处?
  校本研修因问题而生,简单地说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具体可理解为以学校为研修基地,以教师为研修主体,以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研修内容,以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学校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换言之,校本研修要聚焦的问题应该来自本校、本校教师、本校课堂,有来自教师个体遭遇的“个性问题”,有来自集体教研活动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学校要对这些个性的和共性的问题进行收集、梳理,建立“问题库”,搭建“问题链”,找准有价值的研修问题,校本研修才有目标性、针对性和现实性。
   ▶ 如何把问题升华为研修主题?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研修主题。研修主题的形成是问题的关联、研判和提炼过程。一要分析关联,学校组织全员讨论,分析来自不同层面、不同问题间的内在联系,寻找“最大关联点”和“集合圈”,整合一个趋于普遍性的堵点、痛点和急需解决的典型问题。二要研判追问,围绕“为什么是它”进行理性思考,剖析问题本源,开展问题归因。三要遴选提炼,在关联研判的基础上,遴选提炼一个提纲挈领且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最迫切的关键问题,作为一系列问题的“根”和校本研修的共性主题,统领有内在关联的其他问题,没有关联或圈进来的问题,可以组织教师进行归因分析后进行专题研修。
   ▶ 怎样推动主题研修?
  主题研修应按照“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为什么这样解决、解决得怎样”的思路推进,经历“论证问题、预设策略、验证策略、提炼经验、形成成果”等阶段。一要设计研修方案,组建研修团队,确定团队成员各自职责,明确研修主题和目标,细化研修任务。二要开展专业阅读。围绕研修主题设计学习清单,开展理论学习、案例研习、专题讲座、经验分享等活动,寻求政策理论支撑,奠定相关知识基础。学校层面组织“统一学”,教师层面开展“分层学”,研修团队每月开展一次“头脑风暴”活动,丰富理论知识,更新教学理念。三要开展实践研究。课堂是校本研修的主要平台,在相关学习、优秀课例研习基础上,预设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公开课、研究课等为平台展示和验证策略的可行性,在多轮反复验证基础上不断完善,形成解决问题的研修成果。四要强化研修保障。学校要健全研修制度,制定校本研修评价标准,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晋级晋升、评优评先的基本依据,促使全体教师成为校本研修的参与者、行动者、研究者。要善于借力外界的专业引领和资源支持,借鉴和应用贴近校本的问题链、设计链、策略链,以及优秀课例、研训工具等资源,促进校本研修提质增效。有的学校注重经济性和数字化,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等优质资源和专业引领,开展翻转式培训,设立菜单式课程,开展集体选学或自主选学,应用平台经验案例等,校本化开展系列研修活动,促进教师提升专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