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典坚定文化自信的四重路径

□任长安

字数:1691 2025-03-02 版名:理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近代以来,中华文化的主体性遭受全方位的冲击,经历过百年岁月磨砺之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当前,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三个现实困境:一是文化认知表面化,如传统节日被简化为假期和消费,其隐含的文化内涵被忽略;二是价值观模糊化,如缺少坚定的价值认同,言语上的集体主义和行为上的功利主义共存;三是文化表达力弱化,文化表达力就是让自己和他人深度“看见”中华文化主体性的能力,让中国声音、中国形象更加深入人心的能力。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从小事做起,从日常做起,在中小学倡导以经典浸润文化认同,是加强青少年文化认同教育的重要路径。
   以经典文本浸润文化认同
  诵读经典是带给孩子们的一份珍贵的礼物,共读就是创造共同的语言与密码,穿越历史的长空与先哲对话。晨诵是经典诵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晨诵不需要过多技巧,而是唤醒一种“闻鸡起舞”的状态,孩子们通过大声诵读真正地进入经典、体验经典,感受自我的存在,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从《诗经》《史记》《唐诗》《宋词》到红色经典,不论是“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慷慨豪迈,“日出两竿鱼正食,一家欢笑在南池”的生活惬意,还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爱国情怀,通过长期坚持诵读经典,诠释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哲理,自然而然润物无声地拉近青少年与经典文本的距离,逐步感悟中华民族独特的时空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
   以经典仪式浸润文化认同
  有这样一所学校,红色研学路,他们走了12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中学,前往瓦子街战役烈士陵园开展青春励志行红色研学活动,缅怀革命先烈。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文化认同意识培育具有不可替代性,唯有每个人亲身经历,才能倍加珍惜作为中国人的这份自豪感。这种以经典仪式浸润文化认同的实践活动,至少有三重育人价值:一是选择在清明时节,传承民族习俗,不忘中国人的根和魂;二是缅怀先烈,探寻民族复兴的力量之源,将红色基因深深烙印在心中;三是在行走中冒风雨爬坡过坎,可以去认识“行动”独有的魅力。这种仪式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我们与先辈沟通的桥梁。以经典仪式浸润文化认同,青少年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形成发自内心的、强烈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
  以经典人物浸润文化认同
  经典人物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先祖;《论语》里住着孔子;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度量衡,实施郡县制;张骞出使西域;蔡伦改进造纸术;汉唐文化繁荣昌盛;苏轼是一个豪放的大词人;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陶行知兴办新式学堂;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铁人王进喜是生产建设的劳动模范;杨利伟飞上了太空;黄大年是当代中国的脊梁,是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等。这些都是我们的集体记忆。在青少年中开展“学思践悟”系列活动,以典型形象唤醒中国记忆,传承中国精神,对青少年的心灵建构和精神成长能够发挥滴水穿石的浸润作用。
  以经典场域浸润文化认同
  如何让自己和他人深度“看见”中华文化主体性?长城、故宫、兵马俑、“四渡赤水”“卢沟桥事变”“马兰花开巡展”等博物馆、纪念地,作为储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场域,对于促进文化认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爱国三问”的传承:“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爱国三问”,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重温“爱国三问”,“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成为广大青少年共同的心声和永不褪色的民族气节。将文化认同教育融入实践课程,带领青少年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地,真切感受中华民族独特的文明和智慧。在这些特定场域中,引导学生全方位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有利于强化文化认知,促进价值共鸣,提升文化表达力。
  以经典浸润文化认同的四重路径,是建构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有益尝试。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一部与天地水火抗争的历史,也是一部经历苦难、记住美好的历史,更是一部守正创新、赓续中华文脉的历史。在中小学以经典之光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