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背景下小学影视教育的创新实践
□肖 慧
字数:1637
2025-02-23
版名:知行
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提出,利用优秀影片开展中小学生影视教育是加强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是丰富中小学育人手段的重要举措。在“大思政课”建设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影视教育因其直观性、感染力和跨学科特质,成为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
孩子们生活在网络信息发达的环境下,处在心智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对外界事物的影响比较敏感,无论在思想观念,还是在行为模式上更易塑造。优秀影视作品通过故事化表达传递真善美,符合儿童认知规律。在大思政背景下,小学影视教育融合与创新实践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目标,通过“课程融合+活动实践+资源整合”模式,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影视育人路径。
【 目标定位 】
思政价值引领:通过优秀影视作品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精神与时代精神。
学科素养融合:结合语文、道德与法治、艺术、综合实践等学科,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批判思维与文化认同。
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影视创作、表演、评论等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 实施路径 】
1.课程融合:构建“影视+”课程体系。
语文课:以经典动画片段《九色鹿》《哪吒闹海》等解读传统文化价值观。结合课文主题选播经典影视片段《小英雄雨来》电影版辅助课文学习,开展“观后写作”“角色辩论”等活动。
道德与法治课:通过《我和我的祖国》《最可爱的人》等影片片段,让学生深入了解党的历史和革命精神,激发爱国情感。通过纪录片《中国医生》或动画片《大国工匠》,向学生诠释社会责任、家国情怀。
艺术课:分析影视音乐、画面构图,引导学生创作主题手绘分镜或录制配音片段,多模态表达情感。
校本课程开发:低年级开设“光影童趣课”,通过动画短片《鹬》《月神》学习友爱、勇敢等品质。高年级开设“红色影视赏析课”:结合《闪闪的红星》《觉醒年代》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学生分析角色的性格、动机和行为,设计台词和动作,为学生提供简单的道具和服装,增强学生的代入感,让学生体会勇敢与智慧的重要性。
综合实践课:通过影视创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指导学生拍摄校园微电影,开展“课本剧展演”,将语文课文改编成短剧并录像。
2.活动实践:开展“沉浸式”影视实践项目。
主题观影活动:每月举办一次“红色影院日”活动,播放主旋律影片并组织观后讨论,如播放《我和我的祖国之夺冠》片段后,开展讨论会或分享会,引导学生分析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梳理情节发展,促进情感共鸣与价值观内化。
传统节日特色观影:端午节播放《屈原》动画片,中秋节播放《长安三万里》片段,关联文化传承。
实践创作项目:成立“校园微电影社团”,拍摄3~5分钟主题短片,如“家乡的英雄”。
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结合科学课拍摄“自然观察纪录片”,结合劳动课录制“校园劳动 Vlog”,融合多学科知识。运用VR和AR技术重现历史场景,增强学习代入感。
3.资源整合:构建“校家社”协同网络。
校内资源:利用现有多媒体设备建立“班级影视角”,邀请本地电视台主持人进校开展“影视背后的故事”讲座。
校外联动:与社区、影院合作开设“公益观影专场”,组织家庭亲子观影活动并提交“观影手账”。结合“爱与成长:中小学影视教育课程案例”,向学生和教师提供分年级影视推荐清单与教学设计模板。
【 保障机制 】
组织教师参加影视教育专题研修,让教师掌握影视剪辑、影评引导等基础技能。
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通过“影视实践档案袋”记录学生参与活动的作品、反思日志。表现性评价:开展“校园奥斯卡”评选,设置“最佳编剧”“最佳公益短片”等奖项。
技术支撑。配置简易拍摄设备(手机云台、绿幕布),利用免费软件,如必剪、Canva辅助制作。建立校本影视资源平台,分类存储各类电影。
影视教育在大思政背景下不仅是教学手段的创新,更是培根铸魂的育人实践。小学阶段可充分发挥影视作品的隐性教育功能,助力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实现知识习得、情感升华与价值观塑造的有机统一。
孩子们生活在网络信息发达的环境下,处在心智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对外界事物的影响比较敏感,无论在思想观念,还是在行为模式上更易塑造。优秀影视作品通过故事化表达传递真善美,符合儿童认知规律。在大思政背景下,小学影视教育融合与创新实践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目标,通过“课程融合+活动实践+资源整合”模式,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影视育人路径。
【 目标定位 】
思政价值引领:通过优秀影视作品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精神与时代精神。
学科素养融合:结合语文、道德与法治、艺术、综合实践等学科,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批判思维与文化认同。
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影视创作、表演、评论等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 实施路径 】
1.课程融合:构建“影视+”课程体系。
语文课:以经典动画片段《九色鹿》《哪吒闹海》等解读传统文化价值观。结合课文主题选播经典影视片段《小英雄雨来》电影版辅助课文学习,开展“观后写作”“角色辩论”等活动。
道德与法治课:通过《我和我的祖国》《最可爱的人》等影片片段,让学生深入了解党的历史和革命精神,激发爱国情感。通过纪录片《中国医生》或动画片《大国工匠》,向学生诠释社会责任、家国情怀。
艺术课:分析影视音乐、画面构图,引导学生创作主题手绘分镜或录制配音片段,多模态表达情感。
校本课程开发:低年级开设“光影童趣课”,通过动画短片《鹬》《月神》学习友爱、勇敢等品质。高年级开设“红色影视赏析课”:结合《闪闪的红星》《觉醒年代》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学生分析角色的性格、动机和行为,设计台词和动作,为学生提供简单的道具和服装,增强学生的代入感,让学生体会勇敢与智慧的重要性。
综合实践课:通过影视创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指导学生拍摄校园微电影,开展“课本剧展演”,将语文课文改编成短剧并录像。
2.活动实践:开展“沉浸式”影视实践项目。
主题观影活动:每月举办一次“红色影院日”活动,播放主旋律影片并组织观后讨论,如播放《我和我的祖国之夺冠》片段后,开展讨论会或分享会,引导学生分析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梳理情节发展,促进情感共鸣与价值观内化。
传统节日特色观影:端午节播放《屈原》动画片,中秋节播放《长安三万里》片段,关联文化传承。
实践创作项目:成立“校园微电影社团”,拍摄3~5分钟主题短片,如“家乡的英雄”。
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结合科学课拍摄“自然观察纪录片”,结合劳动课录制“校园劳动 Vlog”,融合多学科知识。运用VR和AR技术重现历史场景,增强学习代入感。
3.资源整合:构建“校家社”协同网络。
校内资源:利用现有多媒体设备建立“班级影视角”,邀请本地电视台主持人进校开展“影视背后的故事”讲座。
校外联动:与社区、影院合作开设“公益观影专场”,组织家庭亲子观影活动并提交“观影手账”。结合“爱与成长:中小学影视教育课程案例”,向学生和教师提供分年级影视推荐清单与教学设计模板。
【 保障机制 】
组织教师参加影视教育专题研修,让教师掌握影视剪辑、影评引导等基础技能。
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通过“影视实践档案袋”记录学生参与活动的作品、反思日志。表现性评价:开展“校园奥斯卡”评选,设置“最佳编剧”“最佳公益短片”等奖项。
技术支撑。配置简易拍摄设备(手机云台、绿幕布),利用免费软件,如必剪、Canva辅助制作。建立校本影视资源平台,分类存储各类电影。
影视教育在大思政背景下不仅是教学手段的创新,更是培根铸魂的育人实践。小学阶段可充分发挥影视作品的隐性教育功能,助力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实现知识习得、情感升华与价值观塑造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