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生数学量感的培养

□闫宗录

字数:1491 2025-02-23 版名:教育理论
  
  数学核心素养包含了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能力,而数学量感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数量及其变化规律的理解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现阶段小学数学教育中,过于强调解题技巧和计算能力,对量感的培养关注不足,导致学生缺乏对数量关系的直观感知和灵活应用能力,不仅制约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发展,也影响了数学教育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联。
   一、小学生数学量感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量感的培养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关注,但在实践中依然存在较多不足。教学大多集中在传授解题技巧和计算能力上,对量感的系统性培养缺乏明确规划。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专注于让学生掌握公式和解题步骤,忽视了通过动手操作或实际情境帮助学生感受数量关系的机会。教材内容与量感相关的设计较为分散,缺少连贯性,较难支持学生逐步建立数量直觉。教学方法以单向讲授为主,互动性不足。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通过活动自主探究数量规律的机会,量感培养流于形式。教学评价更偏向考查解题的准确率和速度,而对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量感的能力关注较少,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内容转化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数学量感的培养路径
  1.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的优化
  课程设置中应将数学量感的培养明确纳入目标体系。例如,在“长度单位”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测量物体长度”的实践任务,让学生通过比较课桌、书本和笔的长度,理解单位选择的意义及其对数量的影响。教材内容可以结合日常生活设计问题情境,如“用5元和1元的硬币凑出20元有多少种方法”,通过这种开放性问题,帮助学生感知数量关系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教学目标的制订也应具体化,例如低年级的课程目标为“通过观察、数数等活动感受数量”,而高年级则强调“通过数据分析和数量建模解决问题”。这种逐步深化的目标体系能更好地支持学生量感的发展。
  2.基于活动的数学量感培养方法
  活动教学是培养数学量感的关键路径。例如,可以设计“市场购物”情境,给学生一笔“预算”并列出商品清单,让他们在“购买”过程中计算价格总和,并决定购买优先级。这种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数量的意义,并学会灵活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另一个例子是通过“积木搭建比赛”,让学生按指定高度或体积搭建模型,观察并记录用到的积木数量。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分析积木数量与高度之间的关系,培养对数量变化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
  3.多元化评价机制的构建
  评价过程中应注重多维度考查。例如,可以设计“水果分配”的任务,要求学生为一场班级活动合理分配水果数量,并根据人数和每人需求进行调整。评价标准不仅包括正确性,还关注学生调整数量的思维过程和解释逻辑。课堂中可以设置“快递包裹重量估算”环节,学生通过观察包裹的体积和材质估算重量,最终与真实测量结果进行比较,评价其估算的准确性和方法的合理性。还可以设计学生自评表,如记录“活动中是否准确完成数量估算”“是否能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等,引导学生反思量感的学习过程,并通过同伴互评发现新的改进点。
  4.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反思
  教师专业发展可以通过案例分享和实践反思得到加强。例如,组织教师参加专题研讨会,学习优秀教学案例,如“通过抛掷骰子统计点数总和”的课堂设计,帮助学生感受随机性与数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尝试在“平均分配蛋糕”的活动后反思学生的表现,分析他们是否能灵活运用分数或整数的概念,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合作学习社区也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支持,如通过分享“设计节日预算方案”的教学方案,共同探讨如何帮助学生在复杂情境中建立量感意识。
  (作者单位:陕西省武功县贞元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