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李文卓
字数:1441
2025-02-23
版名:教育理论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22年版)指出“开发利用社会资源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必要补充”,而我国石刻资源数量巨大、种类繁杂、内容丰富,无疑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绝佳资源,故笔者探求石刻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以图有所获益。
一、石刻资源在课程导入中的运用策略
石刻资源在新课程的导入中具有极为鲜明的优势,其刻于石的独特属性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石刻资源所涵盖的丰富历史信息也能更好地辅助历史教学。在初中历史导言课中,以中华第一古物“石鼓”导入,并以其年代佐证中国记史传统之源远流长,以其内容佐证中国历史之沧桑流转,以其流传之史佐证历史传承之艰辛不易,以其超群价值佐证中华史学之精深博大,以“石鼓”贯穿整课,首尾呼应,以石鼓让学生初窥史学之门径,领悟史学之价值。又如在“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课,以“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导入,以碑文还原真实的玄奘人生经历,尤其玄奘前往天竺学习事迹,进而与学生较为熟悉的《西游记》中“唐僧取经”故事形成差异化,打破学生原有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详实的碑文内容又可以丰富“玄奘西行”的历史细节,引导学生思考“玄奘得以西行天竺取经之因”,实现“唐代对外交流繁盛之因”探究的高阶目标,从而完成以“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一物统摄全课的构建与生成。
二、石刻资源在情境创设中的运用策略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22年版)在中国古代史部分的教学提示中指出“教师应在课堂上尝试创设帮助学生感同身受的历史情境”,而通过展示石刻资源可有效创设、再现历史情境,进而促进学生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情境,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例如,在讲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中“女皇帝武则天”时,教师展示唐乾陵“无字碑”,借助其纹饰、形制,展现武则天极高的历史功绩及历史地位,充分激发学生对武则天统治时期的想象,进而深入了解历史。同时,以“无字碑”为契机,通过学生对武则天的功过进行独立思考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石刻资源在素养培养中的运用策略
石刻资源的运用是开展史料研习,进而迁移现实、构建意义的绝佳路径。石刻资源以实物为依托、更易于学生理解,同时其所记载内容往往受书写者的主观意志影响,通过对其观念的进一步理解,可以探求历史学习的价值追求。如在讲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时,展示唐隐太子李建成墓志铭“大唐故息王墓志之铭”,借李建成谥号处“隐”字的修改痕迹及其下原字迹“戾”,可见李世民对李建成定性时进退两难的真实态度,而其改恶谥“戾”为无太多贬低之意的“隐”,又可见李世民对李建成定性时之谨慎态度,而究其原因则由于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杀太子李建成而得以继承皇位,得位不正,从而认识到“贞观明君”的“血腥”一面,形成对其更为全面、立体的评价。而究其本质又可看出胜利者可主导历史书写,甚至对历史书写加以影响,从而违背真实性,在此过程中,学生在辨别史料书写者意图的基础上组织、运用史料尝试提出其历史解释,并对违背历史真实性的错误史观加以批判,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
总而言之,石刻资源是中华文化瑰宝,在新课程的导入、情境的创设、素养的培养上,石刻资源有相较于传统教学的巨大优势,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道阻且长,任重道远!
本文系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研究”(SGH23Q012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西安市西航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