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提升思想力的四条路径

□李文送

字数:1781 2025-02-23 版名:理论
  思想家帕斯卡尔曾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苏格拉底亦云:“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思想。”对于教师而言,他们肩负着传播知识、启迪思想、探求真理的历史重任,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动力,更是国家繁荣、民族振兴的坚实基石。因此,教师不仅要具备思想,更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力。
  思想力,是个体面对活动或任务时,对各种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巧妙重组、精准整合的综合思维能力。如上海金瑞学校总校长程红兵所述,思想力是对复杂事物的判断能力,对纷繁现象的分析能力,对似是而非概念的辨析力,以及对伪善与谬误的批判质疑能力。教师的思想力,既是其自我成长的核心表征,也是影响学生、启迪心智的重要力量。那么,教师如何提升自己的思想力?其路径又是什么呢?
  阅读:浸润思想力的种子
  哲学家培根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教师要登上这艘思想之船,穿越不同的时空,领略不同的风景,对话不同的生命。阅读是教师接受思想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是浸润思想力之种子最常用、最有效的途径。
  阅读不仅能增长教师的知识和才智,还能开阔眼界和胸怀;不仅能滋养精神和气质,还能拓宽阅历和生命。许多名师的成长案例都证明了一条相同的路径——阅读。如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校长李希贵,他的成长、成名都离不开广泛的阅读。他读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也读雷夫、尼尔、黑柳彻子等教育名家的著作。阅读之广、之恒,是他生发思想力的基础。
  教师应博览群书,不仅读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字之书”,还要读人、社会、自然万物等“无字之书”。有了阅读这把火的光亮,教师就能看见自己和学生的真实模样,看清教育和教学的着力方向,走进学生的心灵,携手学生共同成长。
   思考:孕育思想力的摇篮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当教师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时,他才能成为年轻心灵的征服者。”思考,是教师孕育思想的土壤,是树立威信、驾驭学生心灵、点燃学生学习愿望的钥匙。
  一个有思想力的教师,必定是热爱思考且善于思考的教师。思考对他们而言,是生命的常态,是思维特征,是生活方式。他们在阅读中思考,在实践中反思,通过不断的思考让自己的思想变得更加深邃。
  教师应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尤其是有深度而系统的思考。正如程红兵校长所言,教师不仅要传承文化,更要思考并解决当下的问题,分辨发展的方向、路径和策略,带领学生走向美好的明天。
  思想是推动教育的力量,它可以塑造教师的精气神,提升专业自信,扩大专业影响,锻造教师的“金刚身”“火眼金睛”,让教师见别人所未见,想别人所未想。
  实践:厚植思想力的沃土
  老子云:“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育是要登高望远的事业,而教师思想力的提升离不开教育教学实践的沃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形成的思想比纸上谈兵的理论更具有生命力。
  真正有思想的名师名家无不注重教育教学实践,并且坚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厚实自己的育人思想。对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教育教学实践就是要扎根课堂,用教育的情怀和眼光,用教研的思维和姿态,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创造适合的学科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师安身立命的地方,也是教师立德、立功、立言的主阵地。在这里,教师依托教育技术、课程资源和教学方法,以及课堂教学活动等来体现学科育人的独特价值,锤炼和播种思想力的光芒。
  写作:点亮思想力的灯塔
  教育学者陈大伟教授说:“写作是梳理和砥砺自己思想的一种途径。”教师要提升思想力,需要自觉行走在教育写作的道路上,用文字记录所见、所闻、所做、所思和所悟。
  写作是思想的提炼和表达,是思想的交融和创造。对教师而言,写作是成长的平台,是发展的阶梯。写作可以帮助教师积累经验、提升阅读品质、深化思想认识、提高思维能力、锤炼思想力。
  走近教育名家,无论是顾明远、叶澜,还是于漪、李吉林,他们无不著述等身,热爱教育的同时,也热爱阅读、实践、反思和写作。他们用文字记录、打磨和传递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主张,让思想穿越时空,和更多的人进行对话。
  思想和文字相互照亮,相互辉映,既能给人以光一样的能量,又能给人以水一样的力量。教师要成为教育田野的追光者和写作山峰的攀登者,坚持不懈地向着光的方向行走,向着高处登攀。
  总之,教师要实现思想力的提升,就应坚持行走在阅读、思考、实践和写作的道路上。以阅读浸润思想,以思考孕育思想,以实践厚植思想,以写作点亮思想。如此,教师方能以思想立教于天下,光照于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