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善意难以解决学生睡眠不足问题

□杨朝清

字数:1120 2025-02-19 版名:声音
  2月6日晚,湖南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小学发布一则消息称,该校将实施新的上课时间: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上课时间调整为早上9点20分。一石激起千层浪,对此,有家长表示赞同也有家长强烈反对。(2月10日《扬子晚报》)

  鉴于睡眠不足已成为小学生近视、肥胖等疾病的主要风险因子,旨在改善睡眠状况、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的“推迟到9点上学”有着良善的初衷。然而,“推迟到9点上学”在让学生们睡得更饱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学校可以推迟孩子上学时间,职场却不会推迟家长们的上班时间;不少双职工家庭父母急着去上班,怎么办?
  在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的当下,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生存状态;对于那些有老人帮忙接送孩子的家庭来说,“推迟到9点上学”显然有助于让孩子们睡得更充足、准备上学的时间更充分。只不过,对于那些没有老人帮衬的双职工家庭而言,“推迟到9点上学”便带来了新问题——等送完孩子再去上班,已经9点多了,很少有用人单位会如此包容和体贴。
  让孩子们睡得更充分,除了推迟上学时间外,让孩子们早睡也是一种策略。在“双减”的背景下,依然有部分家长给孩子们额外“加压”——在“抢跑”思维的裹挟下,一些家长和教师依然给孩子们增添作业负担;在他们看来,要想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额外“加码”;作业多了,孩子们自然就睡得晚了,从而导致睡眠不足、质量欠佳。
  这是一种尴尬的现实,是一种纠结的处境,也是一场激烈的竞争。虽然“双减”逐渐深入,但“应试教育”的思维依然还有一定的市场。不论是“别人都这样,我不这样会吃亏”的“囚徒困境”,还是当前排观众站起来后排观众也只能无奈站起的“剧场效应”,虽然教育部门三令五申,整治校外培训、规范竞赛活动,虽然中小学校积极改进育人方式、做好课后服务,但不少家长的“拼娃”心态仍然根深蒂固。当周围很多孩子都在“抢跑”,其他家长也无法淡定,只能“跟跑”甚至渴望“弯道超车”。
  “推迟到9点上学”虽然饱含制度善意,在执行过程中却可能会遭遇替换和变通。如果上学时间推迟了,孩子们入睡时间也会相应推迟,制度善意就会在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甚至形同虚设。与其“推迟到9点上学”,还不如确保孩子们能够尽早入睡。说到底,“双减”本质上是一种观念的转变,呼唤家长们保持理性。“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与特点,如果只为提高成绩而强行加压,很可能揠苗助长、适得其反。
  只有树立科学成才观念、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才能从根本上给孩子们“减负”,孩子们的睡眠才能得到充分保障。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逐步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模式,只有教育评价改革这根“指挥棒”变了,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和优化教育生态,才能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