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仪式应回归教育本质

□ 武平利

字数:1266 2025-02-19 版名:声音
  
  又到开学季,校园里热闹非凡。在短视频平台的推波助澜下,开学仪式正在演变为学校的“流量大战”。从精心布置的校园环境到充满创意的入学流程,从校长的激情致辞到学生的才艺表演,仪式感十足。然而,当这种仪式感变得过分浓重,甚至成为一种“花样表演”时,我们不禁要问:开学仪式的“度”在哪里?它是否已经偏离了教育本质?
  仪式本身并非一无是处。适当的仪式可以为新学期营造良好的开端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新学期的新气象,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然而,现实中许多开学仪式却逐渐偏离了这一初衷。许多地方的开学仪式越来越像一场“大型表演”,这种过度的仪式感看似热闹,实则是一种形式主义。它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还可能让学生感到疲惫和厌烦,开学仪式失去了对学生的教育意义。
  过分注重仪式感的背后,反映出部分学校和教育者对“面子”的过度追求。在当今社会,学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学校希望通过一场场盛大的开学仪式来展示自己的“实力”和“特色”,吸引更多的学生和家长。这种“面子工程”不仅增加了学校的负担,也让教育的本质被忽视。
  此外,这种“面子工程”还可能导致学校之间形成攀比之风。一些学校为了在开学仪式上“一鸣惊人”,不惜在创意和形式上“绞尽脑汁”。从“穿越门”到“太空舱”,从“机器人表演”到“无人机表演”,各种新奇的创意层出不穷。然而,这些创意的背后,往往是学校之间的“攀比”和“竞争”,不仅违背了教育的本质,还可能导致学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影响教育公平。
  过分注重仪式感不仅是一种形式主义和“面子工程”,还可能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它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小学和初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需要的是简单、直接、富有教育意义的引导,而非一场场华丽的表演。其次,过分的仪式感可能会让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当学校将大量资源投入开学仪式中时,学生们可能会误以为“形式”比“内容”更重要。最后,过分的仪式感可能会让学生失去自主性和创造力。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非通过一场场华丽的仪式来彰显学校的“特色”。开学仪式固然重要,但必须把握好“度”,避免形式主义和“面子工程”。那么,如何把握这个“度”呢?
  首先,仪式应注重内涵而非形式。开学仪式可以有,但应简洁、明了、富有教育意义。其次,仪式应注重学生参与而非表演。学生是开学仪式的主体,而非“演员”。学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仪式的策划和组织,让他们在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最后,仪式应注重教育效果而非“面子”。学校应将精力投入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关键环节,而非通过一场场华丽的仪式来展示学校的“特色”。开学仪式可以有,但应以教育效果为导向,避免形式主义和“面子工程”。
  教育不是真人秀,学校不是摄影棚。梅贻琦校长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今天的基础教育同样需要这份清醒: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尺,永远是课堂里的思维碰撞,是教师案头的备课笔记,是学生眼中的求知光芒。让我们撕下开学仪式的浮华包装,还教育以质朴本真,这才是给孩子最好的开学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