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需要的不是“取消”而是“创新”

□龙敏飞

字数:973 2025-02-19 版名:声音
  过完春节,在离新学期还有十多天的日子里,沪上有中
  小学教师已开始筹划家访。但是,多位班主任表示,部分家长和同学以各种理由不让老师上门。相关情况的反响也几乎“一边倒”,认为入户家访已是“过去式教育”。(2月8日《新民晚报》)

  家访作为教师与学生家庭沟通的重要桥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曾几何时,教师们或走路或骑车,穿梭在大街小巷、青山绿水之间,只为了走进学生家中,与家长面对面交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以便更好地因材施教。这种做法,不仅拉近了教师与学生家庭的距离,也让教育更具人情味。可以说,家访是家校共育的重要纽带,为教育的连贯性、有效性作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如今教师们开展家访会遇到重重阻碍。背后的原因不难分析,如社会观念的转变,认为教师家访是一种打扰乃至是打探,而不是一次教育机会;如隐私意识的提升,家长们越来越觉得家庭是个人隐私空间,关系不到位最好不要来……缘于此,日前一份6200多位网友参与的“是否喜欢教师入户家访”的调查显示,5300多位投给了“不喜欢”,占比高达85.5%。
  看起来,家访的确有些“不受欢迎”,那么,其就是“过去式教育”了吗?未必!一方面,虽然信息技术日益发达,可以沟通与交流的方式越来越多,但线上的交流永远无法代替面对面交流的深度与温度,家访更利于因材施教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入户家访也是学校教育的必要延伸,是做好家校融合、家校共育的重要环节,这背后的意义不只是信息交流,更是情感连接。
  于家访而言,如今需要的不是“取消”而是“创新”。家访之所以会遭遇“芝麻不开门”,说明这背后的确存在一些现实问题。现代教育并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要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家访作为学校与家庭连接的重要纽带,其积极价值不该被否定,那新时代的家访,就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形式,比如,可以探索预约制、主题式家访,提高家访的针对性;尊重学生的家庭隐私,建立规范的家访流程;家访内容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家访目的是要建立定期沟通的良好机制,让家校共育更好地从梦想照进现实。
  家访并非“过去式教育”,在新时代依然有着无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对社会各方来说,都应理性看待家访面临的挑战,通过积极的创新与改进,让这一传统的教育方式在新时代依然能发挥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让家校共育之光照亮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