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非凡的锅庄舞
□马晓琼
字数:1662
2025-02-19
版名:文苑

我的故乡在滇西北高原的泸沽湖畔,这里不仅风景宜人,还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在丰富的民族文化活动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跳锅庄舞。“竹笛一响脚板痒”,只要锅庄舞的音乐响起,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天真活泼的孩童,都会不由自主地跟着音乐旋律扭动身体,手拉手加入跳舞的行列。
泸沽湖本地居民以摩梭人为主,也有其他少数民族同胞与他们和谐共处,包括普米族、藏族、彝族和傈僳族等。各民族保留着独特的民族文化与生活习俗,同时又和谐融洽地杂居在一起。甚至打破了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不同民族之间通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虽然存在许多文化差异,但跳锅庄舞已经成为连接各民族的桥梁。
锅庄舞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舞”、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舞”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舞”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舞蹈时,男女分别排成半圆手拉手成圈,由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方向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成“龙摆尾”的图案。此外,有些地区还分“农区锅庄舞”和“牧区锅庄舞”两种。农区锅庄舞流行于藏东昌都地区,牧区锅庄舞(即牧民舞)流行于黑河市、当雄县和索县等地区。
无论是盛大庄重的火把节、转山节,还是日常的婚丧嫁娶等重要时刻,抑或是平凡的日子,每当夜幕降临,人们便会燃起熊熊篝火,载歌载舞,纵享欢乐。大家围着篝火跳起锅庄舞,舞步轻盈,歌声嘹亮,笑容灿烂,欢声笑语回荡在夜空中,直至夜深。若是遇上火把节、结婚这样重大的庆典,毫不夸张地说,人们会沉醉在这欢乐的舞蹈中,持续几天几夜。这是他们表达内心热情与喜悦最直接、最质朴的方式。
其实,云南人喜欢跳锅庄舞早已不是新鲜事了,随着抖音、快手和微信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的快速传播,网络上出现的云南人打歌、跳锅庄舞的视频点击量都很高,尤其是许多游客在短视频平台上传了泸沽湖大落水村众人跳锅庄舞的视频后,网友们对锅庄舞的了解就更深入了。许多来泸沽湖旅游的游客,都会在晚饭后被邀请来观看和参与篝火晚会,他们虽然含蓄且羞涩,但是当本地人跳完后,他们都跃跃欲试,想加入其中,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魅力。
锅庄舞不仅是一种舞蹈,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一段历史记忆。早在2006年,锅庄舞便凭借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泸沽湖当地的“甲搓舞”,也在众多优秀的文化遗产中脱颖而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的小姨二车娜姆和舅舅扎西达娃都是锅庄舞非遗传承人。他们在锅庄舞比赛中屡获佳绩,用自己的热爱与执着,守护并传承着这项古老的艺术。
说起锅庄舞的起源,目前没有统一的说法。我曾向祖父及其他长辈求教,他们谁也没有说出锅庄舞究竟是怎么传下来的,我得到的答案往往是“反正生下来就会”,仿佛跳锅庄舞是镌刻在摩梭人基因里的本能,是与生俱来的特殊技能。不过,从锅庄舞的表演形式、动作姿态以及舞蹈风格来看,许多民俗学家认为它是一种原始的舞蹈形式。从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土家孙寨古墓出土的一只彩陶盆,为我们探寻锅庄舞的起源提供了为数不多的线索。这只彩陶盆上绘制着原始舞蹈图案,经考古学家测定,它距今已有五千年左右的历史。由此推测,锅庄舞很可能起源于原始时期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祭祀活动中的巫舞,历经岁月的洗礼,逐渐演变成当地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锅庄舞不仅深刻地体现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更在民族文化艺术传播、舞蹈教育、体育健身等方面展现出重要的价值。从我读初中开始,锅庄舞就替代了课间广播体操,每到课间操时间,全校师生就会跳起锅庄舞。它是强身健体的良方,在舞蹈过程中,全身的肌肉都能得到锻炼。大家步伐矫健,身姿轻盈,身心都得到了极大的放松和愉悦。锅庄舞也是人们日常交流的桥梁,青年男女会在跳锅庄舞的过程中表达对彼此的爱慕。
如今,我虽在成都生活工作,但每年春节和转山节都会回到家乡。我最期待的就是天黑以后,换上绚丽的民族服饰,和家人们走近篝火,唱起欢歌,跳起锅庄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