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中国人的光阴志

——读周华诚《仪式》

字数:1225 2025-02-19 版名:悦读

  □吕 峰
  周华诚的书我基本都读过,每一本的视角都很独特,如写劳作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写日常吃茶的《不如吃茶看花》,写江南日常的《江南三书》等。细究起来,其背后都隐匿着一条绵延不绝的主线,即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生活之美的追求。
  《仪式》一书分《节气风物之美》《岁时礼俗之美》两册。在书中,周华诚对节气、岁时有了更深刻、更清醒的认识。在他看来,这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是一代代人留下来的生活经验,是一代代人总结出的生命印记,也是一个族群在自然界生存的脉络和节奏”。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是值得所有人深入探究的,周华诚给出了他的答案,“最好的方式是去亲自实践,像古人那样生活”。他说到了,也做到了,无论是节气书,还是岁时书,都融入了他以浙西常山为主体的江南日常生活,有稻田劳作,有读书晒书,有煮水煎茶,有听雪赏月,有采摘野菜,有酿酒吃蟹,有贴窗花杀年猪,有写春联看花灯等,虽都是生活的日常,然岁时礼俗之美、节气风物之美尽藏其中,那是属于中国人的时间哲学,也是属于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读《仪式》一书,我不禁想起了古希腊神话里的安泰。安泰是公认的英雄,所向无敌,地神盖娅是他的母亲。在战斗时,安泰只要身不离地,便可源源不断地从大地母亲身上汲取力量,因而能够击败任何强大的对手。对周华诚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故园大地上的万物生长给予了他取之不竭的力量与养分。他也把心贴在了故园的大地上,记录下它所发生过的以及正在发生的事情。
  在读《仪式》一书时,有一点感触尤深,那就是许多看似无用的东西,却是美好的,或者说生活的仪式感就藏在日常的细节里,或许不起眼,却有着静水流深的力量。如:春天去郊野折花,夏日去稻田插秧,秋日去山里摘果,冬日在室内围炉。再如:在松风中煮茶,在竹雨中谈诗,在蛙声中神游,在阳光下读书。其实,生活中根本不需要那么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有些时候,需要轻装上阵,需要随遇而安,需要适时停顿一下,就足以让我们的内心更淡然、更丰盈、更宁静。
  “乡下阳光清亮。天未明有鸡啼,于是又睡了一场。上午推窗见白霜遍野。无风,树木都如画上一样默不作声。这时清亮的阳光从栗树枝头落下,我在屋外篱笆边坐着,暖意融融。”简简单单的几句,即勾勒出一幅让人心动的画面。当然,这不是无所事事,而是给身心一个休憩,然后再奋楫前行。周华诚不仅回乡建了一座展示稻作文化的“稻之谷”,而且带动更多的人去稻田劳作,去感受劳动的意义,让古老的大地、寂静的山村,又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岁时和节气是中国人的智慧,更是中国人的浪漫。周华诚无疑是拥有这种智慧、这种浪漫的人,他让节日有了节日的过法,让节气有了节气的过法,把每一个俗常的日子都过成了良辰美景。他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诗意不只存于远方,也在眼前的日常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仪式》两册书就是一本中国美学生活的指南,也是中国人的光阴志,可以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以一种仪式感,去体味真挚与爱,去体味生活本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