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童年如诗绽放

——读《给童年“留白”》

字数:1569 2025-02-19 版名:悦读

  □刘玫瑰
  近期,幼儿园组织全体教师阅读《给童年“留白”》一书,并分享阅读心得。全书23万余字,我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反复阅读,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
  在国画中,“留白”是一种极为精妙的艺术手法。画家们不会将画面填得满满当当,而是会精心留出一片空白。“留白”让画面有了呼吸感,也赋予了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其实,童年又何尝不需要这样的“留白”呢?童年,本应是一段充满纯真、想象与自由的时光。适当的“留白”,能为孩子的成长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给童年“留白”》这本书出自北京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胡华园长之手,是一本汇聚了一线园长、教师和家长智慧,探讨幼儿园管理理念与教育思想的佳作。书中,胡华园长提出了极具前瞻性的教育理念——给童年“留白”。这一理念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对孩子成长教育的新认知。
  胡华园长认为,要为孩子的生命、教育、课程以及学习过程都留出空白。孩子就如同茁壮成长的幼苗,需要充足的空间伸展枝叶。在思想和想象力方面,我们应给予他们自由驰骋的天地,让孩子能按照自己独特的节奏,像春日自由生长的小草,不受过多束缚地蓬勃成长。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星辰,有着各自的光芒与轨迹。教育不是将他们塑造为千篇一律的模样,而是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成长土壤,让每个孩子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比如,有的孩子对绘画充满热情,那便为他准备画笔和画纸,鼓励他用色彩描绘心中的世界;有的孩子痴迷于探索自然,那就带他走进山林田野,去聆听鸟儿的歌声、观察昆虫的奥秘。
  为孩子的学习过程“留白”也极为重要。摒弃传统枯燥单一的学习模式,让学习像一场有趣的游戏。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启发者和引导者。就像在一场科学实验课上,教师提出问题后,鼓励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去探索答案,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结果。这样的“留白”,能让孩子们在探索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童年是充满奇思妙想的时期,“留白”就像为孩子的天性与想象力搭建了一座广阔的舞台。在《给童年“留白”》里,有这样一个场景令人印象深刻:在幼儿园的沙池边,孩子们拿着小铲子、小水桶,尽情地堆砌着心中的城堡。他们没有按照固定的图纸,而是任由想象驰骋。有的孩子在城堡周围挖出了弯弯曲曲的“护城河”,还找来小树枝当作桥梁;有的孩子在城堡上插上彩色的羽毛,幻想这是一座拥有神奇魔力的城堡。没有成人过多的干涉与指导,孩子们在这片自由的空间里,尽情发挥着创造力,将简单的沙子变成了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这正是“留白”的魅力所在,它让孩子的天性得以自由舒展,想象力如同插上翅膀,在无边无际的天空翱翔。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独特的性格、兴趣和天赋。“留白”为孩子们提供了按自身节奏成长的土壤,让他们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书中提到,有的孩子对音乐有着敏锐的感知,在自由活动时,他会用简单的乐器敲打出独特的旋律;有的孩子热爱阅读,在图书角里,他能安静地坐上许久,在书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留白”时间,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探索、去尝试,逐渐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进而深入挖掘自身的潜力。这种个性化的发展,对孩子的未来至关重要。它就像为孩子量身定制的成长路径,能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
  在给童年“留白”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握好一个关键点,那就是平衡。“留白”并非意味着对孩子放任自流,让他们完全处于无拘无束、无人引导的状态。就如同放风筝,我们要给予风筝足够长的线,让它能在广阔的天空自由翱翔,但同时手中也要紧紧握住那根线,适时地调整方向和力度。
  “留白”,不是对孩子的忽视,而是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与尊重;不是让孩子无所事事,而是为他们创造自由探索、自由成长的空间。在这片“留白”中,孩子的天性得以释放,个性得以绽放,心灵得以滋养。我相信,拥有“留白”童年的孩子,必将拥有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