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终于回归了
□张向青
字数:1680
2025-02-19
版名:成长
“张老师!张老师!‘大哥’又不见了!”我正在备课,班长急匆匆地跑来找我。
“怎么回事?”
“这节体育课,赵老师点名时发现他没到,让我来找您。”我瞬间头大了。开学第一周,这已经是“大哥”第五次不见了。
“大哥”是班里最让我头疼的一个孩子,他名号的由来,并不是因为他讲义气、重情义,也不是因为他年纪大,而是因为他是我们班里双胞胎兄弟的哥哥,弟弟乖巧懂事,学习成绩不错,而哥哥脾气暴躁、不写作业、逃课……在我们还分不清楚这对双胞胎哥俩的名字的时候,“大哥”就是同学们给他起的代号。
“这熊孩子怎么又不见了。”我极力压制住心中的怒火,开始了又一次寻找。我和几个男同学一起找,终于在一间仓库里找到了蜷缩在废旧纸壳里面昏昏欲睡的他。
我决定跟他好好谈谈。我把他带回了办公室,问他有没有考虑这样做的后果。没想到他自暴自弃地说:“我就是这个样子,你能不能不要管我,连我爸妈都放弃了,他们有我弟弟一个好儿子就够了,你要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吧……”他的语气平静中带着愤愤,不平中却也有着妥协。我看到他的心墙就在此处却又无法寻门而入。
转机发生在那一天清晨。
那天早上,我依旧早早地来到班级迎接孩子们的到来。时钟已经指向8:00,“大哥”还没有到校。我正欲联系家长,只见一个白色身影飞奔而来,恍惚间,各种书本洒落了一地,原来是“大哥”来了。“大哥”看了我一眼,便慌乱地收拾着一地狼藉,我也走过去帮他捡拾。在几本几乎散架的课本中间,赫然躺着一本保护得非常完整的《童年》。我翻开书页,发现有好多张折页的痕迹,还有很多段落有圈画批注的痕迹。这些做批注的段落大多是描写外祖母关爱帮助阿廖莎的语段。书中善良公正的外祖母对阿廖莎的爱与帮助让这个原本懦弱且不自信的孩子变得坚强自信。我没想到,经常逃离课堂的“大哥”竟然是个热爱读书的孩子,他桀骜不驯的外表下有一颗情感细腻的心。我想这可能是他的情感需求在现实得不到满足,却在书籍中产生了共鸣。我内心一阵欣喜。
“大哥”略显拘谨地来到我的面前,“张老师,您能把这本书还给我吗?我保证不在课堂上看,我一定说话算话的,请您相信我!”这是“大哥”第一次主动跟我说话。看着他渴求的眼神,我轻声询问:“你喜欢读《童年》吗?”他点点头。我冲他笑了笑,“哎呀,太好了,我也喜欢这本书,我最喜欢书里外祖母,你呢?”我看到他的眼睛变亮了。“我也喜欢……”他轻声应了应。我把书合好,放回他的手里,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老师相信你一定会说到做到!”他抱起书包,满脸羞涩地跑回了教室。这一节语文课,我发现他听得格外认真。
我似乎看到他的心墙稍稍裂开了一丝缝隙。
趁热打铁,本周的读书交流课,我设计的话题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名著”。课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走到“大哥”身边,示意他起来交流。“大哥”略显犹豫,我拍了拍他的肩膀,竖起了大拇指“老师相信你”。这堂课的“大哥”,绽放了前所未有的光芒。他侃侃而谈,思想深刻,见解独到。“大哥”发言完毕,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持久而真诚。
读书交流课的表现,让我发现,“大哥”是有改变的可能的,只不过缺少家庭公平的关爱的他,在长期的独自航行中,逐渐偏离了航道,筑起了心墙。于是,我将读书交流课的积极体验漫溯到“大哥”的日常生活中。有时候我会请他帮几个小忙,帮我去办公室数数卷子,去教导处取班级材料……开始他只是默默地点头同意,慢慢地开始微笑应答,进而乐此不疲。我与“大哥”的故事也在读书交流中继续着……
慢慢地,“大哥”真的变了:校服比以前干净平整了,课堂发言越来越积极了,作业本上时常出现父亲的鼓励,还时常跟我炫耀父亲给他买的新书,校门口时常出现父子三人并肩同行的背影……而今的“大哥”已不再是同学们的戏称,他真的变身成为同学们眼中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哥。课堂上,“大哥”热情洋溢地与同学们讨论书中的精彩之处;午餐时,“大哥”汗流浃背地搬着沉重的餐盒;运动会上,“大哥”忙前忙后为运动员服务……游离在班级之外的“大哥”终于回归了。
在成长的路上,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每颗心灵都值得被温暖。让我们用爱唤醒灵魂,用关爱推动成长。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照亮世界的亮光。
“怎么回事?”
“这节体育课,赵老师点名时发现他没到,让我来找您。”我瞬间头大了。开学第一周,这已经是“大哥”第五次不见了。
“大哥”是班里最让我头疼的一个孩子,他名号的由来,并不是因为他讲义气、重情义,也不是因为他年纪大,而是因为他是我们班里双胞胎兄弟的哥哥,弟弟乖巧懂事,学习成绩不错,而哥哥脾气暴躁、不写作业、逃课……在我们还分不清楚这对双胞胎哥俩的名字的时候,“大哥”就是同学们给他起的代号。
“这熊孩子怎么又不见了。”我极力压制住心中的怒火,开始了又一次寻找。我和几个男同学一起找,终于在一间仓库里找到了蜷缩在废旧纸壳里面昏昏欲睡的他。
我决定跟他好好谈谈。我把他带回了办公室,问他有没有考虑这样做的后果。没想到他自暴自弃地说:“我就是这个样子,你能不能不要管我,连我爸妈都放弃了,他们有我弟弟一个好儿子就够了,你要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吧……”他的语气平静中带着愤愤,不平中却也有着妥协。我看到他的心墙就在此处却又无法寻门而入。
转机发生在那一天清晨。
那天早上,我依旧早早地来到班级迎接孩子们的到来。时钟已经指向8:00,“大哥”还没有到校。我正欲联系家长,只见一个白色身影飞奔而来,恍惚间,各种书本洒落了一地,原来是“大哥”来了。“大哥”看了我一眼,便慌乱地收拾着一地狼藉,我也走过去帮他捡拾。在几本几乎散架的课本中间,赫然躺着一本保护得非常完整的《童年》。我翻开书页,发现有好多张折页的痕迹,还有很多段落有圈画批注的痕迹。这些做批注的段落大多是描写外祖母关爱帮助阿廖莎的语段。书中善良公正的外祖母对阿廖莎的爱与帮助让这个原本懦弱且不自信的孩子变得坚强自信。我没想到,经常逃离课堂的“大哥”竟然是个热爱读书的孩子,他桀骜不驯的外表下有一颗情感细腻的心。我想这可能是他的情感需求在现实得不到满足,却在书籍中产生了共鸣。我内心一阵欣喜。
“大哥”略显拘谨地来到我的面前,“张老师,您能把这本书还给我吗?我保证不在课堂上看,我一定说话算话的,请您相信我!”这是“大哥”第一次主动跟我说话。看着他渴求的眼神,我轻声询问:“你喜欢读《童年》吗?”他点点头。我冲他笑了笑,“哎呀,太好了,我也喜欢这本书,我最喜欢书里外祖母,你呢?”我看到他的眼睛变亮了。“我也喜欢……”他轻声应了应。我把书合好,放回他的手里,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老师相信你一定会说到做到!”他抱起书包,满脸羞涩地跑回了教室。这一节语文课,我发现他听得格外认真。
我似乎看到他的心墙稍稍裂开了一丝缝隙。
趁热打铁,本周的读书交流课,我设计的话题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名著”。课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走到“大哥”身边,示意他起来交流。“大哥”略显犹豫,我拍了拍他的肩膀,竖起了大拇指“老师相信你”。这堂课的“大哥”,绽放了前所未有的光芒。他侃侃而谈,思想深刻,见解独到。“大哥”发言完毕,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持久而真诚。
读书交流课的表现,让我发现,“大哥”是有改变的可能的,只不过缺少家庭公平的关爱的他,在长期的独自航行中,逐渐偏离了航道,筑起了心墙。于是,我将读书交流课的积极体验漫溯到“大哥”的日常生活中。有时候我会请他帮几个小忙,帮我去办公室数数卷子,去教导处取班级材料……开始他只是默默地点头同意,慢慢地开始微笑应答,进而乐此不疲。我与“大哥”的故事也在读书交流中继续着……
慢慢地,“大哥”真的变了:校服比以前干净平整了,课堂发言越来越积极了,作业本上时常出现父亲的鼓励,还时常跟我炫耀父亲给他买的新书,校门口时常出现父子三人并肩同行的背影……而今的“大哥”已不再是同学们的戏称,他真的变身成为同学们眼中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哥。课堂上,“大哥”热情洋溢地与同学们讨论书中的精彩之处;午餐时,“大哥”汗流浃背地搬着沉重的餐盒;运动会上,“大哥”忙前忙后为运动员服务……游离在班级之外的“大哥”终于回归了。
在成长的路上,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每颗心灵都值得被温暖。让我们用爱唤醒灵魂,用关爱推动成长。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照亮世界的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