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思政的“盐”溶入课程的“水”里

□鱼亚强

字数:1417 2025-02-16 版名:知行
  赫尔巴特说:“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教师标准从“四有好老师”到“四个引路人”,到“四个相统一”,到“教育家精神”一脉相承、系统完整,其中“德”作为“人的发展”的首要标准一以贯之。这些论述都言简意赅地说明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
  育人优先,教学辅之;成人为先,成才次之;教育优先,教学从之。思政教育不是一个部门、一门学科、一个人、一个方面、一段时间的事情,它需要全员、全面、全过程、全方位、全学科推进。因此,课程思政的概念唱响了。课程思政就是在显性知识传授的同时,对学生的理想信念确立和价值观养成等隐性影响产生有益而深远的影响。
  隐性影响应该是无痕、无障碍、无清晰意图、吸收性最好的。打一个比方,将一小勺盐放在你面前,也许你难以下咽;但是,把盐放在汤里,就会使食物鲜美可口,人人都能接受。思政之于课程,犹如盐在汤里。盐溶于水中,才能被吸收;将思政融入课程,才具有生命力。我们还得清楚,没有加盐的汤,寡淡无味;没有思政,课程教学就失去了灵魂、迷失了方向,可能导致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割裂甚至冲突。
  在讲几何体体积时,一位数学老师向学生介绍了“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的“祖暅原理”,这比西方称颂的“卡瓦列里原理”要早1100多年;在讲二项式系数时,他向学生介绍了“杨辉三角”,这比法国的“帕斯卡三角”早393年……这说明我国古代在数学领域有辉煌的成就,其育人效果胜于有关“民族自豪感”的专题课程。
  近期,我听一位青年教师教余光中的《乡愁》时,在学生谈离家感受后,他有感情地朗诵了一首自创诗歌《思乡的心情》,并配以伤感怆然的《二泉映月》。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中,老师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在座的学生也泪水盈眶。这就是无痕的学科德育。这种德育不再是表面化、教条化的空洞说教,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验活动。这种课堂真正焕发了生命活力,自然生成了育人韵律。
  学科思政的教学切口只有精细了,才能打动人,才能讲得彻底、通透、鲜活。一位老师讲《黄继光》一课时,抓住了“‘冲啊!为黄继光报仇’喊声惊天动地。”这句语言描写,让学生以读促悟。有的学生读得气沉声缓,他认为黄继光的战友难掩悲伤;有的学生读得气粗声重,他认为黄继光的战友难平怒火,不管哪种朗读方式,学生都表情凝重,吐字坚定。通过一个语气词、几番朗读,文章所表达的革命情怀呼之欲出。我教古诗《稚子弄冰》时,在学生理解诗意后,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觉得诗中儿童冬日林间戏耍的欢快场面,归根结底源于什么?”通过讨论,学生不仅深化了理解,也懂得了“热爱生活,寻找快乐”“玩耍时动脑子,才能玩出名堂”等道理。
  学科思政在于匠心设计,也在于有效力行。“亲其师,信其道。”许多教育名家都特别注重这一点。老师总是微笑着看着学生,学生也就微笑着看你;老师总是不时地竖起大拇指,孩子们的小脑瓜也就如开足了马力的发动机;老师总是“蹲下来”和学生对话,学生于是就把你当知己;你的板书、批语总是一丝不苟,学生写字也就一笔一画、横平竖直;老师待人接物谦逊平易,孩子也学会了落落大方、彬彬有礼……在学生身心成长的道路上,课堂上的老师就是铸造道德的楷模和标尺,就是猎猎作响的鲜艳旗帜。
  总之,课程思政要避免泛政治化的学科育人,避免灌输说教式的、成人思维式的学科育人,避免口号宣讲、阳奉阴违式的学科育人;要溶盐于水、润物无声地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