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古诗词的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字数:1529 2025-02-16 版名:教育理论
  □ 邓会霞
  新课程背景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语文时代,教师需要重视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引导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培养文化自豪感,而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但一线语文教师发现:很多学生认为古诗词很难理解,记不住、易忘记,畏难情绪叠加,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基于此,笔者立足课堂教学,谈谈自己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几点有效做法。
  一、深度阅读,奏响古诗词教学的主旋律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深度阅读是古诗词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一是了解背景知识。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等。例如,李白一生渴望入仕却又历经坎坷,其诗歌风格豪放飘逸又有怀才不遇的感慨,而在“安史之乱”时期的作品又多了对社会动荡的反映。二是逐字逐句解读。仔细琢磨诗词中的字词含义、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比如,在古代诗词中,“互文”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像“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要理解为将军和壮士们历经多年征战,有的战死,有的归来。三是体会意境。通过诗句去想象诗词所描绘的画面和氛围,感受其中的情感基调。如学习《天净沙·秋思》时,教师指导学生去联想“古道西风瘦马”描绘出的是一幅萧瑟、荒凉的画面。古老的道路蜿蜒向前,似乎看不到尽头,秋风瑟瑟,无情地吹着,瘦骨嶙峋的马驮着游子缓缓前行。这里的“瘦马”体现路途的遥远艰辛和游子的羁旅疲惫。整幅画面意境孤寂、悲凉、萧瑟,深刻地表现出羁旅游子的思乡之愁与身世之叹。四是反复诵读。通过诵读感受诗词的韵律之美,同时能够加深理解。不同的节奏和语调能够体现出诗词的不同情感。
   二、紧扣文本,多角度全方位理解古诗词
  首先,从古诗词题目入手。通过古诗词题目能了解古诗词的所属类型,从而对古诗词有初步了解,为今后的详细分析和学习打下基础。
  其次,从古诗词内容出发。古诗词内容是学生认为难懂的地方。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则可以让学生先读通内容,再从字面上猜测大概内容。比如,教学《竹里馆》时,学生可从字面意思猜测诗意,如“独坐、弹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就可以大概猜到诗人独自在深林弹琴有明月相伴。然后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作者,在皎洁的月光下弹琴会是什么样的感觉,更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再次,从作者情感出发。一方面以古诗词意象为重点体会情感。比如,在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时,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用了“大漠、孤烟”等意象,如果只从字面意义来分析,就是一幅大漠风景画,实际上作者是想通过落日、孤烟等苍凉的景色来借物抒情,表达作者对守边战士的赞美。另一方面,结合诗人创作背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经历不同的事情时的心情自然不同,所以学习古诗词要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
   三、学科融合,改进古诗词赏析的教学方法
  古诗词是具有节奏感和美感的文学体裁,除了通过朗读感受它的韵律美、画面美和意境美,老师还可以与其他如历史、美术、音乐、书法等学科融合,让学生通过弹唱、绘画、舞蹈等方式感悟理解古诗词。如教学李清照的《醉花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时,可以采用吟唱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的节奏感、韵律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没有活力的文字转化成具有丰富色彩的图片、悦耳动听的音频、引人入胜的视频,重新再现诗人曾经的所见、所闻、所感,从而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感觉,调动学生的多种情感,让其体会文本中蕴含的思想,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绘图感知内容,还可以通过配乐朗读、表演、竞赛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
  (作者单位:陕西省柞水县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