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深度学习的小学古诗词教学探究
□张钰杰 雷炜璇
字数:1626
2025-02-16
版名:教育理论
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对小学生进行美育和德育的重要途径。深度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逐步打破学习弊端,主动探究和分析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将其融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活动中,可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学生可以对古诗词展开深层次研究,掌握古诗词内涵和本质。
一、实施跨阶段和跨学科教学,掌握古诗词全貌
在深度学习视域下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想以往所学知识,鼓励其深度思考。为此需要教师打破学科和年级之间的壁垒,从更加广阔的角度入手,从生活经验和其他学科中寻找与古诗词存在内在联系的元素,使学生思考处在相同意境下,古今表达模式上的差异。
以四年级《古诗三首》中《凉州词》为例,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为学生介绍:“《凉州词》是诗人到达凉州,目睹黄河及边城辽阔景象,且聆听到《折杨柳》后,内心产生一定感触而创作出的诗词。当时正处在开元盛世前期,百姓安居乐业。”通过介绍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所处时代的状况,使其对该历史形成一定认识,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当中传递的情感,明白诗人即便在表达戍卒无法返回家乡的愁苦,却并不见任何颓丧之气的情感,切实体会盛唐时期诗人豁达的胸怀。随后,借助先进信息技术呈现出盛唐时期视频材料,将地理和历史知识融入其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体会盛唐时期文人的创作风格。
二、围绕古诗词情境,与作者跨时空交流
古诗词的创作时代距离现在较为久远,学生通常很难充分把握诗人想要传递的情感,若想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应牢牢把握古诗词特点,适当扩展延伸,如介绍诗人时,适当融合诗人生平经历;讲解古诗词内容时,在其中渗透作品创作背景,还可与相同时代背景下其他诗词作对比。如此不仅可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还能使其与诗人实现跨时空交流,形成情感共鸣,从而以诗人的角度掌握古诗词内涵。
以四年级《古诗词三首》中《宿新市徐公店》为例,为了让学生与诗人达到跨时空交流,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并注意读出诗词的节奏,让其掌握诗词韵律。针对诗词中较难理解的地方,如“一径”,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呈现“径”的图片,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感受诗人想要展现的画面。接着,为学生介绍古代对道路的各种叫法,强化其对“径”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促使学生深度学习,还可使其知识储备得到扩充。之后,鼓励学生围绕古诗词内容展开分析和探究,并提出若干个问题,让学生以诗人视角进行分析,使其与诗人跨时空交流,掌握更多古诗词学习的方法。
三、设计恰当任务,探究古诗词内涵
在利用深度学习模式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活动期间,教师不但要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此教师应将深度创新视为导向,结合诗词元素和学生真实学习情况等,设计探究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和积极探索,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小组成员通力合作下掌握古诗词内涵,明确诗人想要传递的思想和情感,实现对古诗词含义的充分把握。
以五年级《古诗三首》中《示儿》为例,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诗词意蕴,教师应在正式授课前,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将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确保各组综合实力相当,随后布置探究任务,让学生深度学习。如:“这首古诗从表面上来看是诗人对儿子的嘱托,你能了解该首古诗的深刻内涵吗?诗人想要传递的情感究竟是什么?”借助教师的恰当引导,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诗人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此,教师应围绕教材内容,深入研究古诗词当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引导学生借助深度学习切实感受到古诗词当中的意境美,从中收获美妙的审美体验,让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充分发挥出来。
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2024年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初中古诗词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GDES14605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会元学校)
一、实施跨阶段和跨学科教学,掌握古诗词全貌
在深度学习视域下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想以往所学知识,鼓励其深度思考。为此需要教师打破学科和年级之间的壁垒,从更加广阔的角度入手,从生活经验和其他学科中寻找与古诗词存在内在联系的元素,使学生思考处在相同意境下,古今表达模式上的差异。
以四年级《古诗三首》中《凉州词》为例,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为学生介绍:“《凉州词》是诗人到达凉州,目睹黄河及边城辽阔景象,且聆听到《折杨柳》后,内心产生一定感触而创作出的诗词。当时正处在开元盛世前期,百姓安居乐业。”通过介绍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所处时代的状况,使其对该历史形成一定认识,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当中传递的情感,明白诗人即便在表达戍卒无法返回家乡的愁苦,却并不见任何颓丧之气的情感,切实体会盛唐时期诗人豁达的胸怀。随后,借助先进信息技术呈现出盛唐时期视频材料,将地理和历史知识融入其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体会盛唐时期文人的创作风格。
二、围绕古诗词情境,与作者跨时空交流
古诗词的创作时代距离现在较为久远,学生通常很难充分把握诗人想要传递的情感,若想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应牢牢把握古诗词特点,适当扩展延伸,如介绍诗人时,适当融合诗人生平经历;讲解古诗词内容时,在其中渗透作品创作背景,还可与相同时代背景下其他诗词作对比。如此不仅可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还能使其与诗人实现跨时空交流,形成情感共鸣,从而以诗人的角度掌握古诗词内涵。
以四年级《古诗词三首》中《宿新市徐公店》为例,为了让学生与诗人达到跨时空交流,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并注意读出诗词的节奏,让其掌握诗词韵律。针对诗词中较难理解的地方,如“一径”,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呈现“径”的图片,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感受诗人想要展现的画面。接着,为学生介绍古代对道路的各种叫法,强化其对“径”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促使学生深度学习,还可使其知识储备得到扩充。之后,鼓励学生围绕古诗词内容展开分析和探究,并提出若干个问题,让学生以诗人视角进行分析,使其与诗人跨时空交流,掌握更多古诗词学习的方法。
三、设计恰当任务,探究古诗词内涵
在利用深度学习模式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活动期间,教师不但要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此教师应将深度创新视为导向,结合诗词元素和学生真实学习情况等,设计探究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和积极探索,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小组成员通力合作下掌握古诗词内涵,明确诗人想要传递的思想和情感,实现对古诗词含义的充分把握。
以五年级《古诗三首》中《示儿》为例,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诗词意蕴,教师应在正式授课前,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将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确保各组综合实力相当,随后布置探究任务,让学生深度学习。如:“这首古诗从表面上来看是诗人对儿子的嘱托,你能了解该首古诗的深刻内涵吗?诗人想要传递的情感究竟是什么?”借助教师的恰当引导,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诗人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此,教师应围绕教材内容,深入研究古诗词当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引导学生借助深度学习切实感受到古诗词当中的意境美,从中收获美妙的审美体验,让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充分发挥出来。
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2024年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初中古诗词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GDES14605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会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