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化学教学策略浅析

□ 左向苗

字数:1554 2025-02-16 版名:教育理论
  核心素养落地的主战场在课堂,主导者则是教师。对于初中生来说,化学是一门新学科,教师以怎样的教学策略和思维方式展开教学,决定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也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结合学科特点,将“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融合化学史实等教学方法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将其与生活实际及化学核心素养紧密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实现目标、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从而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一、创设真实情境,增强学生体验
  对于初中生来说,直观、具体的形象比枯燥、抽象的教学方法更有趣,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应利用一切机会,尽可能多地开展体验式学习活动。有些教师出于安全考虑或其他原因,包括实验室环境的限制、缺乏实验教学的经验,很少组织开展实验。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需要不断改变方法,寻找更多的实验教学资源和环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真实而富有价值的问题情境是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平台,为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真实的表现机会。在教学中,通过创设真实、生动、富有趣味的启发性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
  二、积极开展项目式学习,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
  项目式学习是构建性的教学方式,教师将学习任务项目化,指导学生基于真实情境提出问题,并利用知识与信息资料开展研究、设计和实践操作最终解决问题并展示成果,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在展示成果中得到提升。项目式学习的实践特征表现为基于项目开展的教与学活动始于一个驱动性问题,问题的设计以学科中重要的核心概念为依据,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发挥小组合作功能,通过交流共享,从多维度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可以发展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可以将“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与实践”等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作为一线教师需要更新理念,紧密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实施学科实践活动,在教学中将学科与育人深度融合,进而助力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价值观互促共生,实现“教、学、评”的一体化和一致性。
  三、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一)促进信息化技术与教学融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科技的发展,化学实验的可视化、可操作性以及安全性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使得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可以进行大量的实验研究。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开发微课程资源,通过录制微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现代社交媒体的出现,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充满乐趣的虚拟学习环境,让我们可以轻松地掌握知识。通过结合多种技术,教师可以创建一个虚拟的学习环境,通过模拟动画和PPT,利用网络资源向学生清晰具体地展示化学反应的过程,这是个很好的方法,可以打破封闭式讲授和辅导的枯燥和不愉快的局面,使学习变得有趣和舒适。
  (二)积极探索自制教具模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种简单的材料来制作教具模型,用来向学生传授实用而简单的内容。例如,在讲解盐溶液反应后的滤液、滤渣的判断的复习专题时,由于内容比较抽象,可以利用不同颜色的卡纸制作成金属离子和金属原子模型,帮助学生分情况讨论分析;在讲到酸和碱中和时,教师可以用变色试纸来补充观察这一复杂的反应过程;在用碳酸氢钠、碱、氯化钠和醋酸等药品进行化学反应时,教师也可以用这些材料作为模型或支撑物来丰富课堂教学,使其更加有趣。
  综上所述,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初中化学教学应以“情境”为线索,以“问题”为导向,以“双基”为基础,充分发挥“思维”和“德育”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应以标准为指导,以教科书和考试为起点,注重知识的整合、应用和延伸,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开展各种学习活动,促进对化学知识本质的理解。
  (作者单位:陕西省宜君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