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队伍建设的全球图景与中国选择
——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教师报告》的分析
字数:2910
2025-02-16
版名:理论
□吴 晶 郑煣于 李廷洲
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议题。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承诺,到2030年“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教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本驱动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24年发布的《全球教师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指出,在新的教育社会契约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为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各国不断完善教师政策、改进教师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但师资短缺仍是全球性问题,根据《报告》预测,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全球需新增4400万名中小学教师。
2023年,中国共有专任教师1891.78万人,支撑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对全球教师队伍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受人口变动、高考改革等因素影响,我国面临教师结构性短缺的独特挑战。本研究立足全球视野,审视世界范围内教师队伍建设图景,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和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对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作出前瞻谋划。
教师队伍建设的全球图景
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留住合格和优秀教师,是全球范围内政策讨论的重点。《报告》基于前期调查和统计数据,描绘了全球教师队伍建设图景。
(一)教师数量:全球中小学教师数量稳步增长,生师比普遍下降
教师绝对数量。2022年,全球中小学教师总数约7336万人,较2010年增加1247万人,增长20.5%,年复合增长率1.6%。近三年,全球教师数量增速略有提升,师资补充力度加大。
教师相对数量。全球中小学生师比普遍下降,收入水平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间差异仍旧巨大。2016—2022年,全球小学生师比由27.1降至26.7,中学生师比由19.8降至19.1。
(二)教师质量:全球中小学合格教师比例在85%左右,教师培训受到诸多国家重视
教师合格率。全世界超八成的中小学教师达到了最低职业资质要求,但不同地区相差较大。在小学阶段,全球85.7%的教师符合最低资质标准,低收入国家仅为72.1%。在中学阶段,全球84.7%的教师符合最低资质标准,低收入国家仅为60.9%。
教师培训。各国非常重视通过教师培训提升教学能力。在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上,79%的成员国报告关注了教师培训,远高于其他教师相关主题。培训对象上,更重视中学教师。培训内容上,各国半数以上的初中教师都参加了学科认知、教学能力、学生评价、课程知识等主题的培训活动。培训资金上,支出持续增加。2003—2022年,教育领域官方援助中用于教师培训的支出增长近4倍。
(三)教师结构:全球教师队伍呈现老龄化、向城化趋势,STEM教师供给不足
年龄结构: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全球50岁以上教师占比提升,教师老龄化加剧,给教育系统带来压力。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数据表明,中小学教师中50岁以上比例呈增长态势,且增幅高于30岁以下教师。教师教学国际调查(TALIS)显示,34%的初中教师年龄在50岁以上。
城乡结构:农村学校教师短缺更严重。农村学校师资短缺是全球普遍现象,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有影响。2012—2022年,OECD国家农村学校的师资短缺指数始终高于城市学校。2022年,超过四分之一的国家(地区)农村学校师资短缺指数显著高于城市学校。其中,既有意大利、瑞典等发达国家,也有乌拉圭、印尼等发展中国家。
学科结构:STEM教师供给不足。全球许多地区存在个别学科师资短缺的问题。其中,STEM专业的毕业生除教师外还有许多待遇更优的就业选择,更容易出现师资短缺问题。TALIS调查表明,超过10%的初中科学教师没有接受过本学科的正规教育或培训。在欧盟,STEM教师不足是造成师资短缺最普遍的原因。
(四)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挑战:师资短缺问题严重,高质量教师补充困难
面向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全球仍面临师资短缺的严峻形势,贫困和偏远地区的情况尤为严重。在补充合格师资的过程中,全球教师队伍面临职业吸引力和稳定性、专业能力建设、管理和公平配置、数字化转型等诸多挑战。
中国教师队伍建设的前瞻谋划
鉴于全球教师行业面临系统性短缺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改善工作条件、提供职业发展机会、鼓励政策参与、保障资源投入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以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这些举措需根据各国具体情况予以调整。对中国而言,打造支撑教育强国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对标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仍有提升空间。在教师学历水平和师范生生源质量上,我国在全球坐标系中偏低。在教师专业能力上,我国教师在自主命题、让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完成项目作业等方面的能力相对欠缺。在经费投入上,我国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近十年保持在4%以上,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维持在15%左右,但相比联合国提出的标准(6%和20%)仍有差距。为此,可从政策参与、协同合作、终身学习、资源投入等角度出发,推动我国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
(一)提升教师在决策制定中的话语权
教育变革应从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对话、决策过程和政策制定开始,从课堂事务到政策层面,教师的意见都需要得到倾听。一是完善决策参与制度,拓宽参政议政渠道。提升教师在校内重大事务决策中的参与度,赋权参与从课堂到学校各层级的教育决策。建立教师与政府决策部门之间的对话机制,涉及教师工资、职业发展等事关教师个人的核心政策,从设计到实施的各阶段都需听取教师意见、反映真实需求。二是保障教师专业自主权。鼓励教育教学创新和课题研究,提升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创新性和自主性。引导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研究能力。通过教师在学术及专业上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发挥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政策参与中的作用,为教育政策制定贡献专业力量。
(二)让教师成为高度协作性的职业
教师的个人天赋与能力需要通过协作和支持得到加强,教学应被重塑为高度协作性的专业。一是推动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协同开展教师教育工作。深化高水平师范院校与地方师范院校的教育科研合作、课程资源共享、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共建。搭建师范院校与其他高校在师资培养上的资源共享平台,多样化供给教师资源。加强高校对中小学校、教师发展机构的指导与合作,提升师范生职前培养和教师职后发展的质量。二是以共同体建设促进教师间交流合作。通过专业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等正式或非正式形式,持续开展课题研究、课例分析、合作交流等教师共同学习活动,讨论并分享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做法和问题,一同找寻解决方案,提升教学的协作性。三是积极引领全球教师治理,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倡导持续性的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在职业生涯的各阶段都应享有高质量的持续专业发展机会。一是鼓励在职教师进修,提高教师学历层次。面向教育强国建设的新要求,需通过“强师计划”搭建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的立交桥、在薄弱地区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升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逐步提高教育法律法规中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二是积极应对新技术带来的教育变革。信息化背景下,为学生提供利用工具自主学习、自主完成项目的机会,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条件,也是我国教师专业能力中的短板。需要引导教师更新思想观念,提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专业能力。三是完善动态评价机制,激发教师的持续发展活力。坚持回归课堂、教学业绩为本的过程考核导向,设置教学业绩底线,加强对名优教师的示范引领效果考核。完善名师称号的荣誉周期制,设置弹性退出机制,形成教师成长良性发展生态。(据《中国教育学刊》,有删节)
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议题。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承诺,到2030年“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教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本驱动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24年发布的《全球教师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指出,在新的教育社会契约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为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各国不断完善教师政策、改进教师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但师资短缺仍是全球性问题,根据《报告》预测,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全球需新增4400万名中小学教师。
2023年,中国共有专任教师1891.78万人,支撑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对全球教师队伍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受人口变动、高考改革等因素影响,我国面临教师结构性短缺的独特挑战。本研究立足全球视野,审视世界范围内教师队伍建设图景,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和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对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作出前瞻谋划。
教师队伍建设的全球图景
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留住合格和优秀教师,是全球范围内政策讨论的重点。《报告》基于前期调查和统计数据,描绘了全球教师队伍建设图景。
(一)教师数量:全球中小学教师数量稳步增长,生师比普遍下降
教师绝对数量。2022年,全球中小学教师总数约7336万人,较2010年增加1247万人,增长20.5%,年复合增长率1.6%。近三年,全球教师数量增速略有提升,师资补充力度加大。
教师相对数量。全球中小学生师比普遍下降,收入水平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间差异仍旧巨大。2016—2022年,全球小学生师比由27.1降至26.7,中学生师比由19.8降至19.1。
(二)教师质量:全球中小学合格教师比例在85%左右,教师培训受到诸多国家重视
教师合格率。全世界超八成的中小学教师达到了最低职业资质要求,但不同地区相差较大。在小学阶段,全球85.7%的教师符合最低资质标准,低收入国家仅为72.1%。在中学阶段,全球84.7%的教师符合最低资质标准,低收入国家仅为60.9%。
教师培训。各国非常重视通过教师培训提升教学能力。在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上,79%的成员国报告关注了教师培训,远高于其他教师相关主题。培训对象上,更重视中学教师。培训内容上,各国半数以上的初中教师都参加了学科认知、教学能力、学生评价、课程知识等主题的培训活动。培训资金上,支出持续增加。2003—2022年,教育领域官方援助中用于教师培训的支出增长近4倍。
(三)教师结构:全球教师队伍呈现老龄化、向城化趋势,STEM教师供给不足
年龄结构: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全球50岁以上教师占比提升,教师老龄化加剧,给教育系统带来压力。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数据表明,中小学教师中50岁以上比例呈增长态势,且增幅高于30岁以下教师。教师教学国际调查(TALIS)显示,34%的初中教师年龄在50岁以上。
城乡结构:农村学校教师短缺更严重。农村学校师资短缺是全球普遍现象,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有影响。2012—2022年,OECD国家农村学校的师资短缺指数始终高于城市学校。2022年,超过四分之一的国家(地区)农村学校师资短缺指数显著高于城市学校。其中,既有意大利、瑞典等发达国家,也有乌拉圭、印尼等发展中国家。
学科结构:STEM教师供给不足。全球许多地区存在个别学科师资短缺的问题。其中,STEM专业的毕业生除教师外还有许多待遇更优的就业选择,更容易出现师资短缺问题。TALIS调查表明,超过10%的初中科学教师没有接受过本学科的正规教育或培训。在欧盟,STEM教师不足是造成师资短缺最普遍的原因。
(四)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挑战:师资短缺问题严重,高质量教师补充困难
面向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全球仍面临师资短缺的严峻形势,贫困和偏远地区的情况尤为严重。在补充合格师资的过程中,全球教师队伍面临职业吸引力和稳定性、专业能力建设、管理和公平配置、数字化转型等诸多挑战。
中国教师队伍建设的前瞻谋划
鉴于全球教师行业面临系统性短缺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改善工作条件、提供职业发展机会、鼓励政策参与、保障资源投入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以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这些举措需根据各国具体情况予以调整。对中国而言,打造支撑教育强国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对标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仍有提升空间。在教师学历水平和师范生生源质量上,我国在全球坐标系中偏低。在教师专业能力上,我国教师在自主命题、让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完成项目作业等方面的能力相对欠缺。在经费投入上,我国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近十年保持在4%以上,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维持在15%左右,但相比联合国提出的标准(6%和20%)仍有差距。为此,可从政策参与、协同合作、终身学习、资源投入等角度出发,推动我国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
(一)提升教师在决策制定中的话语权
教育变革应从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对话、决策过程和政策制定开始,从课堂事务到政策层面,教师的意见都需要得到倾听。一是完善决策参与制度,拓宽参政议政渠道。提升教师在校内重大事务决策中的参与度,赋权参与从课堂到学校各层级的教育决策。建立教师与政府决策部门之间的对话机制,涉及教师工资、职业发展等事关教师个人的核心政策,从设计到实施的各阶段都需听取教师意见、反映真实需求。二是保障教师专业自主权。鼓励教育教学创新和课题研究,提升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创新性和自主性。引导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研究能力。通过教师在学术及专业上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发挥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政策参与中的作用,为教育政策制定贡献专业力量。
(二)让教师成为高度协作性的职业
教师的个人天赋与能力需要通过协作和支持得到加强,教学应被重塑为高度协作性的专业。一是推动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协同开展教师教育工作。深化高水平师范院校与地方师范院校的教育科研合作、课程资源共享、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共建。搭建师范院校与其他高校在师资培养上的资源共享平台,多样化供给教师资源。加强高校对中小学校、教师发展机构的指导与合作,提升师范生职前培养和教师职后发展的质量。二是以共同体建设促进教师间交流合作。通过专业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等正式或非正式形式,持续开展课题研究、课例分析、合作交流等教师共同学习活动,讨论并分享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做法和问题,一同找寻解决方案,提升教学的协作性。三是积极引领全球教师治理,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倡导持续性的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在职业生涯的各阶段都应享有高质量的持续专业发展机会。一是鼓励在职教师进修,提高教师学历层次。面向教育强国建设的新要求,需通过“强师计划”搭建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的立交桥、在薄弱地区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升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逐步提高教育法律法规中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二是积极应对新技术带来的教育变革。信息化背景下,为学生提供利用工具自主学习、自主完成项目的机会,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条件,也是我国教师专业能力中的短板。需要引导教师更新思想观念,提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专业能力。三是完善动态评价机制,激发教师的持续发展活力。坚持回归课堂、教学业绩为本的过程考核导向,设置教学业绩底线,加强对名优教师的示范引领效果考核。完善名师称号的荣誉周期制,设置弹性退出机制,形成教师成长良性发展生态。(据《中国教育学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