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除大学生作业“AI味儿”不是小题大做

□何 勇

字数:1138 2025-02-12 版名:声音
  复旦大学近期发布《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明确列出了禁止使用AI工具的范围,包括禁止直接使用AI工具生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正文文本、致谢或其他组成部分等,引发关注。(1月14日《工人日报》)

  向大学生用AI写论文亮剑,复旦大学不是第一所。自2024年以来,中国传媒大学、福州大学、湖北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就大学生借助AI写毕业论文(设计)出台了相关规定,划清学术写作中AI使用的边界,明确允许使用AI写论文的范围与原则以及禁止使用AI写论文的范围,并对毕业设计(论文)中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占比进行限制、检测,严格规范大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
  国内高校相继出台“AI禁令”,严格限制、规范大学生写论文使用A I工具,反映了当下大学生使用AI工具写论文现象越来越严重,就连大学生日常作业中的“AI味儿”也变浓了。这种现象引起了高校的担忧。2024年初,上海某高校教师曾在社交媒体上“吐槽”自己遇到的新难题——一些想偷懒的学生开始用A I完成期末论文。
  实际上,大学生写作业、写论文,把AI当成一种辅助工具使用,利用A I更高效地获取信息、搜集资料、理解复杂概念,本身并无不可。这可以帮助大学生摆脱基础性工作,提高学习效率,还有助于大学生创新思路。但是,如果大学生写作业、写论文过度依赖AI,甚至直接通过AI生成作业、毕业论文。这就非常不妥,不是小事。这实质上背离了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的初衷,触犯了学术伦理底线,涉嫌学术不端、学术造假,可能直接影响到学位的授予。2025年1月1日起施行的《学位法》第三十七条明确规定,学位申请人、学位获得者在攻读该学位过程中有“学位论文或者实践成果被认定为存在代写、剽窃、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情形之一的,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决议,学位授予单位不得授予学位或者撤销学位。
  更严重的是,大学生长期依赖AI写作业、写论文,实质上是一种糊弄学习的行为,久而久之,会直接影响独立思考能力,不利于成长成才。目前AI生成的作业、论文,整体质量低,看似条理清晰、层次丰富,语言连贯性也很好,但实际上空洞,缺乏深度,没有创新性。
  高校出台“AI禁令”,去除大学生作业“AI味儿”,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回归学术规范、端正学术风气的必要之举。不过,要有效去除大学生作业“AI味儿”,出台“AI禁令”只是第一步,还需要改革、优化对大学生日常作业、毕业论文的考核标准,增强创新性、独创性内容指标的考核,强化整篇论文的逻辑体系是否严谨的考查,而不只是简单看引用比例、代写比例是否超标。
  另外,去除大学生作业“AI味儿”不能只靠高校单打独斗,AI平台也应负起社会责任,以技术手段反制学术写作过度依赖AI。比如,AI平台应当提供反AI检测服务;严格控制单篇文章生成文本的字数;对涉嫌生成的学术论文以及论文大纲采取留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