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呵护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有法可依
□郑桂灵
字数:1154
2025-02-12
版名:声音
建立健全医院与学校定点联系、定期沟通、制定精神或者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复学办法……2024年11月1日开始实施的全国首部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地方性法规《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让“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相关问题有法可依,《条例》以立法形式,在全国率先回应了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怎么预防”“怎么发现”“怎么诊治”和健康促进工作“怎么保障”等难点问题。(1月4日《中国青年报》)
近年来,我国国民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普遍性的社会隐忧,尤其是其呈现出的低龄化趋势更引发人们关注。有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条例》是在经过大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基础上形成的,是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要补充。该《条例》实施被专家称之为“里程碑式的事件”。有望为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经验与借鉴。
学生心理从健康到不健康是一个连续性过程,中间多经过心理困扰到心理障碍,再到心理疾病等的不同发展阶段。这部《条例》的起草紧紧贴近中小学生实际,围绕“怎样最大可能预防其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如何发现问题并提供无障碍、畅通的诊治”的思路来编排。为此,《条例》的第二至第五章分别为:预防、发现、诊治、保障。这也就是说要关注中小学生产生心理性疾病的全过程,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心理健康问题和危机事件的发生做出预判。
呵护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既是家庭责任,也是学校践行教书育人宗旨的应有之义,需要家、校、医、社的多方协调配合。“送诊难、就诊难”是广州市在立法调研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有学生认为自己需要向心理老师、心理医生咨询,但家长和监护人往往不愿面对孩子的心理问题,从而实施阻拦。为此,《条例》明确规定:中小学生发现自己存在心理行为问题且有意愿接受心理咨询或者就诊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支持,不得阻拦。这显然是把促进和保障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列为家长和监护人的法定义务,有助于从源头发现孩子们存在的心理问题。
《条例》还规定了学生存在严重心理行为问题或疑似有精神障碍时,学校分别应该如何送诊,厘清了学校和医院之间的转诊“边界”,强化了学校与医院的合作。《条例》规定,卫生健康部门会同中小学校主管部门组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专家团队,加强对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分析研究,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培训和技术指导,协助学校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这无疑是搭建了从学校的心理咨询辅导机构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绿色通道,有助于两者的无障碍衔接;“医教协同”彰显心理健康教育与医疗服务的深度融合,不失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创新性思路。
品读《条例》,详细具体、尊重现实且具有可操作性是其立法亮点。期待该《条例》在且行且完善中行稳致远,并对其他省市的工作产生引领、示范效应。
近年来,我国国民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普遍性的社会隐忧,尤其是其呈现出的低龄化趋势更引发人们关注。有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条例》是在经过大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基础上形成的,是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要补充。该《条例》实施被专家称之为“里程碑式的事件”。有望为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经验与借鉴。
学生心理从健康到不健康是一个连续性过程,中间多经过心理困扰到心理障碍,再到心理疾病等的不同发展阶段。这部《条例》的起草紧紧贴近中小学生实际,围绕“怎样最大可能预防其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如何发现问题并提供无障碍、畅通的诊治”的思路来编排。为此,《条例》的第二至第五章分别为:预防、发现、诊治、保障。这也就是说要关注中小学生产生心理性疾病的全过程,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心理健康问题和危机事件的发生做出预判。
呵护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既是家庭责任,也是学校践行教书育人宗旨的应有之义,需要家、校、医、社的多方协调配合。“送诊难、就诊难”是广州市在立法调研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有学生认为自己需要向心理老师、心理医生咨询,但家长和监护人往往不愿面对孩子的心理问题,从而实施阻拦。为此,《条例》明确规定:中小学生发现自己存在心理行为问题且有意愿接受心理咨询或者就诊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支持,不得阻拦。这显然是把促进和保障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列为家长和监护人的法定义务,有助于从源头发现孩子们存在的心理问题。
《条例》还规定了学生存在严重心理行为问题或疑似有精神障碍时,学校分别应该如何送诊,厘清了学校和医院之间的转诊“边界”,强化了学校与医院的合作。《条例》规定,卫生健康部门会同中小学校主管部门组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专家团队,加强对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分析研究,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培训和技术指导,协助学校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这无疑是搭建了从学校的心理咨询辅导机构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绿色通道,有助于两者的无障碍衔接;“医教协同”彰显心理健康教育与医疗服务的深度融合,不失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创新性思路。
品读《条例》,详细具体、尊重现实且具有可操作性是其立法亮点。期待该《条例》在且行且完善中行稳致远,并对其他省市的工作产生引领、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