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风吹过羊肠坂
□听梅
字数:1463
2025-02-12
版名:文苑
太行山脉蜿蜒千里,连绵雄踞于河北、山西与河南三省之间。它北起北京,南至黄河,成了河北和山西的分界线;一个接近九十度的弯,又让它成了河南和河北的分水岭。它是中国地形上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分割线,让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界限分明,框定了它们不同的地理风貌、民俗风情。它是屏障,是天险,也是臂弯,是保护,它阻挡了西北的黄沙蔓延,守护了肥沃的华北平原。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曹操的一首《苦寒行》揭开了太行之艰、之难、之险。东汉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在征讨并州刺史高干途中翻越太行山,高岭深谷,悬崖峭壁,羊肠小道,让一代枭雄低下了他骄傲的头,他不得不向太行屈服,发出一声 喟叹与 赞扬,将一路艰辛写成悲壮高亢的《苦寒行》。
《苦寒行》中的太行小道正是赫赫有名的“羊肠坂”。
羊肠坂是太行八陉之一太行陉的一段险要小路。晋郭缘生著《述征记》曰:“太行首始河内,北至幽州,凡百岭,连亘十三州之界,有八陉。”《尔雅》解 释说 :“ 山绝,陉。”太行八陉最初指的也许就是太行山脉中八个断开的山口。羊肠坂不足四公里,始于常平乡(隶属河南省沁阳市),止于碗城村(隶属山西省泽州县)。短短四公里,海拔却攀升了近400米,路窄坡险,蜿蜒崎岖,形似羊肠。遂望形定名,望名知意。
许多历史名人途经这里,许多历史故事发生在这里,它的古意传颂到今,猎猎生风,磅礴绵延。
据史料记载,自春秋战国至民国时期,发生在羊肠坂上或和其相关的重大战役就有数十次,而最为著名的战役有三次。一是战国时期,秦国大将白起经羊肠坂进攻赵国,发动“长平之战”;二是三国时期,曹操北征高干途经羊肠坂,发出了“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的感叹;三是1939 年春夏之交,国民革命军第四十军在共产党抗日游击队配合下打响“常平阻击战”,在羊肠坂一线阻击侵华日军达49 天,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摧毁了日军部分军事力量,有力支援了中条山及晋东南地区的“反扫荡”斗争。
羊肠坂烽烟望五津,兵戈争不休,诗文赋百家,篇篇皆风流。但除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外,熟悉它的一弯一坡、一石一岭 的还得数往来 的商贩。《太平广记》中有一则故事:“唐龙朔元年,怀州有人至潞州市猪至怀州卖。有一特猪,潞州三百钱买。将至怀州,卖与屠家,得六百钱。”可见这条古道很早就扮演了加速商品货物流通的角色。宋代对北辽、西夏的战争,使羊肠坂所在的太行道的地位急剧上升,扼守太行的晋城成为京都汴梁的门户和雁门三关的保障。在解决边关将士补给的同时,也激励着商人们运送粮草、换取盐引 、运行茶叶。他们熟山道,懂取舍 ,马 蹄声声,脚印交织,在这条小道上写下数不清的传奇故事。商贸的肇始为当地经济的大发展集聚了力量,成为贸易大行天下的滥觞。
说到羊肠坂就不得不说碗子城。这个如碗小城,周围皆青石垒成,面积约1亩,堪称最小的城,羊肠坂从城中穿越而过。碗子城似乎是太行陉打的一个结,而羊肠坂则是结两头的线,这条线承担着串联南北的重要意义。窄窄的羊肠坂悠悠荡荡,历史在其上飘飘扬扬,从不曾断绝。似绵绵回音,如山风浩荡。
出碗子城五十多米处有一摩崖石刻“古羊肠坂”,字体遒劲秀逸,坊间传为清朝“两代帝师”翁同龢手书。有人对此存在疑问,但对我们来说,谁所书似乎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四个字一锤定音,承认并奠定了羊肠坂在太行陉上的历史地位。
羊肠坂,这条贯穿了五千年文明的山间通路,亲历过兵家征伐,目睹过商旅之苦,也耳闻过文人之叹。千年烽烟千年过,百代风雨没山间。它无声,却有情,用狭窄之躯,支撑着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文墨潺潺,涵养古今。
走过羊肠坂,穿越历史烟尘,聆听古风,猎猎正劲,吹向更壮阔豪迈的天地。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曹操的一首《苦寒行》揭开了太行之艰、之难、之险。东汉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在征讨并州刺史高干途中翻越太行山,高岭深谷,悬崖峭壁,羊肠小道,让一代枭雄低下了他骄傲的头,他不得不向太行屈服,发出一声 喟叹与 赞扬,将一路艰辛写成悲壮高亢的《苦寒行》。
《苦寒行》中的太行小道正是赫赫有名的“羊肠坂”。
羊肠坂是太行八陉之一太行陉的一段险要小路。晋郭缘生著《述征记》曰:“太行首始河内,北至幽州,凡百岭,连亘十三州之界,有八陉。”《尔雅》解 释说 :“ 山绝,陉。”太行八陉最初指的也许就是太行山脉中八个断开的山口。羊肠坂不足四公里,始于常平乡(隶属河南省沁阳市),止于碗城村(隶属山西省泽州县)。短短四公里,海拔却攀升了近400米,路窄坡险,蜿蜒崎岖,形似羊肠。遂望形定名,望名知意。
许多历史名人途经这里,许多历史故事发生在这里,它的古意传颂到今,猎猎生风,磅礴绵延。
据史料记载,自春秋战国至民国时期,发生在羊肠坂上或和其相关的重大战役就有数十次,而最为著名的战役有三次。一是战国时期,秦国大将白起经羊肠坂进攻赵国,发动“长平之战”;二是三国时期,曹操北征高干途经羊肠坂,发出了“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的感叹;三是1939 年春夏之交,国民革命军第四十军在共产党抗日游击队配合下打响“常平阻击战”,在羊肠坂一线阻击侵华日军达49 天,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摧毁了日军部分军事力量,有力支援了中条山及晋东南地区的“反扫荡”斗争。
羊肠坂烽烟望五津,兵戈争不休,诗文赋百家,篇篇皆风流。但除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外,熟悉它的一弯一坡、一石一岭 的还得数往来 的商贩。《太平广记》中有一则故事:“唐龙朔元年,怀州有人至潞州市猪至怀州卖。有一特猪,潞州三百钱买。将至怀州,卖与屠家,得六百钱。”可见这条古道很早就扮演了加速商品货物流通的角色。宋代对北辽、西夏的战争,使羊肠坂所在的太行道的地位急剧上升,扼守太行的晋城成为京都汴梁的门户和雁门三关的保障。在解决边关将士补给的同时,也激励着商人们运送粮草、换取盐引 、运行茶叶。他们熟山道,懂取舍 ,马 蹄声声,脚印交织,在这条小道上写下数不清的传奇故事。商贸的肇始为当地经济的大发展集聚了力量,成为贸易大行天下的滥觞。
说到羊肠坂就不得不说碗子城。这个如碗小城,周围皆青石垒成,面积约1亩,堪称最小的城,羊肠坂从城中穿越而过。碗子城似乎是太行陉打的一个结,而羊肠坂则是结两头的线,这条线承担着串联南北的重要意义。窄窄的羊肠坂悠悠荡荡,历史在其上飘飘扬扬,从不曾断绝。似绵绵回音,如山风浩荡。
出碗子城五十多米处有一摩崖石刻“古羊肠坂”,字体遒劲秀逸,坊间传为清朝“两代帝师”翁同龢手书。有人对此存在疑问,但对我们来说,谁所书似乎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四个字一锤定音,承认并奠定了羊肠坂在太行陉上的历史地位。
羊肠坂,这条贯穿了五千年文明的山间通路,亲历过兵家征伐,目睹过商旅之苦,也耳闻过文人之叹。千年烽烟千年过,百代风雨没山间。它无声,却有情,用狭窄之躯,支撑着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文墨潺潺,涵养古今。
走过羊肠坂,穿越历史烟尘,聆听古风,猎猎正劲,吹向更壮阔豪迈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