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石一顶锅,扯绳乐元宵

□敏奇才

字数:1157 2025-02-12 版名:文苑
  临潭人闹元宵声势浩大,参加扯绳大赛的人数众多。
  一群生龙活虎的各族后生从四面八方奔涌而来;一簇簇花枝招展、婀娜多姿的各族姑娘从四乡八镇结伴而来。他们穿戴各异,语言各异,但心中却同样燃烧着火一样的热情。他们踏着积尘,顶着昏日,任凭寒风吹彻,但欢腾的嬉笑声在白雪上迅疾滑过,飞翔在空寂的山野里,朴实得像远山里不甘寂寞的风笛,吹奏着欢愉的乐章。
  这时候,临潭县各家各户都住进了不同民族的亲戚和朋友。有一句俗语叫“三石一顶锅”,说的就是临潭县这口汉回藏三个民族共同支撑的团结友爱的“大锅”。这里的人们从小耳濡目染,每个人都生于斯,长于斯,每个人也都是支撑这口锅的石子。元宵节万人扯绳活动就是各民族团结友爱的象征。
  傍晚,华灯初上,洮州城南北走向的主街道上人如海、声如潮,花灯映人,人耀花灯。两条早已准备好的“绳”横铺在街心,绳头宛若游龙,头碰头静卧,等待那千钧一发的时刻。按照旧俗,主绳被摆放在十字街中央,由大家推荐的少壮担任“连手”负责每局的胜负和联结“龙头”(即绳头)。传统的扯绳活动,在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晚上举行,每晚三局。
  赛前各自将绳捆扎成头连、二连、三连、连尾(俗称“双飞燕”),扯绳总长1808米,重约 8 吨。2007 年的扯绳活动参与人数达 15万,是扯绳史上绳的重量最重、直径最大、长度最长,也是人数最多的一次比赛,盛况空前。
  据《洮州厅志》记载:“其俗在西门外,以大麻绳挽作两股,长数百十丈,另将小绳连挂于大绳之中,分上下两股,两钩齐挽。少壮咸牵绳首,极力扯之,老弱旁观,鼓噪声可撼岳,为上古牵钩之遗俗。”那时扯的绳,是各户捐来的麻绳,尚且“鼓噪声可撼岳”,可见当时扯绳场面之壮观。
  比赛开始,参赛者按居住地迅速分成前后两拨,分挽绳的两端,双方联手将刚硬的桦木楔子穿在“龙头”中央,以鸣炮为号,开始角逐,此时皓月东升,月华当空,爆竹声、哨子声、呐喊声、音乐声、观众的喝彩声不绝于耳,一时间,山岳为之震动!大河为之沸腾!人心为之颤荡!大街上没有一个闲人,没有一个不鼓劲的人,即便是耄耋老人,也会拄着拐杖呐喊。每一个参与者都扯得汗流浃背,头顶冒着热气,那叫一个畅快淋漓。
  此时此刻,雄健的后生们齐吼着,龙头翻腾着起伏着相吻相拥。一锤砸下去,木楔紧扣“龙头”,一根绳,一条心,向各自的方向使力,数万个服饰各异但神情一致、目标一致的后生们发狠了,忘情了,疯狂了,忘记了往日的辛劳、疲惫、忧愁、烦恼,充分展现着大西北人的粗犷、豪放与执着,那绳如巨龙流动,又如蛟龙出水,忽上忽下,或动或静,相争相持,气势如虹。
  齐吼一声,惊天动地,使冰冷窒息的空气变得燥热,使沉寂的大地开始震颤,使困倦不已的世界亢奋起来。健壮的后生们齐吼,娇俏的姑娘们齐吼,年幼的孩童和蹒跚的老人也齐吼,这一吼,吼出了他们的心声,吼出了团结与自强,也吼出了一方水土的神魂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