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

□黄超鹏

字数:1699 2025-02-12 版名:文苑
  我的家乡在饶北,地处山区。几十年前,交通不便,从我们镇去饶城骑自行车都得骑上一天,所以,大家买东西都去村子里的供销社。
  小时候,去供销社买东西得用票证。粮有粮票,布有布票,油有油票。家里要拜神,油灯的油用完了,母亲总会叫我拿着油桶去供销社打油回来添灯。供销社的负责人李伯给我的第一印象,用“严肃”两字就可以概括。他身板瘦长,脸盘瘦削,言语不多,眼睛却炯炯有神,看上去有点不可亲近。
  对我们孩子来说,当时的供销社就是一个宝库,里面有各式各样的商品,特别是摆放糖果的柜台,无时无刻不散发着诱人的光芒。有一次,小胖经受不住诱惑,在李伯替人裁布的时候,居然伸手进糖罐里想偷几块糖果,被李伯抓了个正着。
  李伯怒不可遏,连连训斥,吓得小胖泪如雨下,不停求饶。
  “小时偷针,大时偷金。”李伯骂道,“你要是真馋,可以跟我说,但你不能偷。小偷就是老鼠,人人喊打。”
  李伯毫不留情,叫小胖站在店门口的柱子前罚站,一直站到别人喊来小胖的父亲。我们几个孩子都心有余悸,再也不敢有偷东西的心思,大家都觉得,不苟言笑的李伯就是守着宝藏的恶龙,一个不高兴,嘴里就会喷出熊熊烈火。
  到了我读小学的年纪,供销社改制,很多乡镇的供销社关门结业。李伯没有另谋出路,而是承包下原来供销社的店面,干起了个体户。李伯的店面没进行任何装修,门头依旧写着“供销社”的招牌,村里人依旧管李伯的店叫供销社。
  最大的变化是店里的商品种类更多了,李伯也很勤快,隔三岔五骑着自行车到饶城进货,有时还驮着货物下乡,到各处村寨兜售。
  “以前是不愁卖,只管供。”李伯说,“现在竞争大了,不单得注重供,还得注重销,供销结合,服务至上。”
  供销社种类齐全,李伯态度好、服务佳,生意越来越好。大家有任何想买的商品,如果供销社里没有,都会请李伯去城里代买。
  读六年级的时候,我爱上了写作,写了一篇童话,抄写下杂志社的地址,打算投稿。知道寄信需要信封和邮票,我就去供销社转了一圈,可里面没有。
  李伯似乎看出了我的失落,便询问我要买什么,我实话实说。村里人从来没有寄信的习惯,有事一般托进出的亲友转告或代寄,有急事的就打电话到村委会。李伯第一次听说要买邮票,他略想了想,对我说:“你明天再来吧,明天准有。”
  下午,下起了倾盆大雨,有人见到李伯冒着大雨,穿着雨衣朝饶城的方向骑去。第二天,我早早来到供销社,李伯一见我,就掏出一个油纸包,小心翼翼从里面掏出几个信封和邮票,教我如何贴邮票、写地址,然后叫我等邮差下乡送信的日子,把信准时送到村委会。
  信封2毛钱,邮票5毛钱,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李伯没有多赚我一分钱。相反,进这些邮票和信封对他来说是一笔亏本生意。
  村里除了我,没有人写信寄信。第一封信寄出去很久,石沉大海。我有些气馁,不想继续写作。可每次去供销社买东西,李伯都会鼓励我,希望我继续投稿,把那一沓信封和邮票全用光。
  为了不辜负李伯的一片心意,我硬着头皮继续投稿。没想到,在寄出最后一封信的时候,我收到了市报的用稿通知和样报。听到这个喜讯,李伯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离开了大山。在城里,我去过无数便利店和超市,尽管那里的商品琳琅满目,服务一流,可我总觉得他们少了一份人情味和烟火气。
  每次归乡,我都会去供销社坐坐。新时代交通便利,村里人都喜欢进城买东西,后来加上网购的冲击,眼见供销社的商品一年少过一年,生意也越来越不景气。李伯却依然坚守,售卖着大家需要的种子、化肥、农药等利润不高的商品。
  “只要有人买,供销社就会继续开下去。“李伯说。
  可有一年,当我风尘仆仆回到家乡,却看到供销社大门紧闭,窗户蒙上了许多灰尘和蛛丝。母亲告诉我,李伯去年走了,供销社就没人开了。
  我站在供销社外看了许久。这些年,我在城里做生意赚了些钱,实现了财富自由,便做了个决定——回乡创业。我租下了李伯供销社的店面,重新装修,除了售卖各种商品,还代收村里人的快递和网购的商品。
  “下一步,我打算搞农村电商,有邮电部门的扶持和帮助,准备以店面为基地做直播,把家乡的土特产推销出去。”我信心满满地对朋友们说。
  朋友们很欣赏,说:“那你的店最好起个新名字。”
  我笑了,没有答话。店铺内外翻修一新,只有门头上的三个大字依旧——供销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