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板龙灯闹元宵

□李文丽

字数:1394 2025-02-12 版名:文苑
  “起——灯——咯——”一声浑厚有力的方言号令冲破宁静的夜空,号角声、锣鼓声、唢呐声一起响彻广场,点燃了夜的欢腾。龙头灯高高昂起,光彩夺目,活灵活现,带领千盏固定在板凳上的茧灯组成的龙身飞腾而起,蜿蜒游走。长龙撕裂无边的黑夜,身着民族服饰的舞灯汉子声声吆喝,互相配合“打盘”舞出“太极图”“一笔福”“中国梦”等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图画,寄托着人们的美好心愿。气势恢宏的灯火巨龙散发出暖融融的光芒,线条优美华丽,姿态狂野奔放,场面蔚为壮观,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广场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投入到这场狂欢之中,赴一场庆贺新年到来的仪式。这是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闹元宵的传统项目——板板龙灯。据《慈利县志》记载:“编竹作龙,节节蝉联,幕布其外,色彩斑然……数十百凳联为一龙,亦诡亦观矣。”2021年,慈利板板龙灯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站在人群里,遥望板板龙灯舞出的各种图案,仿佛穿越了岁月的沧海桑田,看到这片土地上每一个欣欣向荣的春天,看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看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在农耕社会形成的民间龙文化,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紧密的联系,春天来临之际舞龙灯、祭祀龙王,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自古以来,湖湘地区多种桑养蚕,丝织业发达,人们为祈求丰收,得以安居乐业,形成了春祭龙灯的习俗。慈利板板龙灯以布锣、布号开道,用自家的织布机坐板为龙身,点亮茧灯,穿行于桑林之 间,行“亲桑 之礼”。如今,种桑养蚕的生产方式早已不再是支撑人们生活的来源,但是板板龙灯闹元宵的习俗却流传至今。
  入冬以后,农事闲下来,万物沉静潜藏,人们从山间砍来竹子,破成篾片,扎出龙头、龙尾和茧灯的骨架,再用枸树皮制作的纸糊上,绘图上色。龙头灯和龙尾灯内部各放了十二支蜡烛,寓意一年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一盏盏色彩嫣然的茧灯形似纺锤、蚕茧,灯绘四彩——红色代表喜庆,黄色代表丰收,蓝色代表天,绿色代表地,意为天地之间喜乐丰收。板与板之间相连,前板在上,后板在下,后掌板人看着前板茧灯,跟随舞动,寓意守望相助、齐心协力。每块板上放置五个茧灯,代表五行阴阳,安置茧灯的地方有三孔,中间孔插蜡烛,对角两孔插篾弓固定茧灯,表示阴阳两眼,与茧灯八个面代表的八卦组合成阴阳八卦五行。
  板板龙灯表演有拼板、请神、起灯、打盘、游园、收灯等一系列具有仪式感的固定流程。“打盘”完毕,开始“游园”。巨龙舞出广场,游向街道,向着前方缓缓而行。街道两旁挤满了看龙灯的人,绵延数里,翘首以盼。“来了!来了!”火炮鞭炮响起,伴随着锣鼓唢呐声汇成一条欢快的河流,导灯在前方引路,两面分别写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八盏排灯紧随其后,龙头灯高高在上颇有气势,虾灯护卫在侧,龙身灯长达数百米,一条闪光的巨型长龙在大地上腾跃游走。舞灯的汉子肩扛灯板,手握木榫,吆喝呼应,激情飞扬,一会儿龙走步,一会儿龙翻飞,一会儿龙点头,一会儿龙摆尾……观灯的人们也不时发出阵阵欢呼,融入“花市灯如昼”的热闹气氛之中。
  从入暮时分,一直闹到深夜,灯火巨龙穿过数条街道,游过澧水河,从老城区到新城区,整个县城都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息。千年之前,新春伊始,板板龙灯在桑林间游走,带着人们的祈愿,舞动春的光影,风儿渐暖,桑芽渐绿,美好的希望从心中起飞;千年之后,元宵灯火更盛,板板龙灯向着春天的深处缓缓而行,草儿渐绿,花儿渐红,所有喜讯都将如约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