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美的沙漠——巴丹吉林沙漠
□ 沈海滨
字数:1836
2025-02-12
版名:文化
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我国申报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顺利通过评审,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已拥有15项世界自然遗产、4项文化和自然双遗产。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的额济纳旗、阿拉善右旗,是我国第二大、世界第三大沙漠,总面积约4.92万平方千米,其中巴彦淖尔、吉诃德沙山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沙漠海拔在1200米—1700米之间,沙山相对高度可达500余米,必鲁图峰海拔 1611.009 米,垂直高度约 589米,堪称“沙漠珠穆朗玛峰”。高耸入云的沙山,神秘莫测的鸣沙,静谧的湖泊、湿地,构成了巴丹吉林沙漠独特的迷人景观。
巴丹吉林沙漠最神奇之处是有许多湖泊(亦称“海子”)。其中常年有水的湖泊达74个,多为咸水不能饮用,也有淡水湖12 个,面积一般为1—1.5平方千米,最大深度可达6.2米,都分布在沙漠东南部。湖周植物茂密,多为湿生、盐生等类型。湖泊周围的野生动物也不少,天鹅、野兔和水鸟等动物较为常见。
巴丹吉林沙漠多年平均降水量40毫米—80毫米,东南湖区一带最大不超过90毫米,蒸发量大于3000毫米,无地表水流分布,属极度干旱区。由于沙漠东南地区存在大型沙山,构成了这一地区独特的沙漠湖泊形态,主要湖泊水位在海拔1150米—1200 米之间,水位线常年稳定。有观点认为,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水均来源于沙丘水,即大气降水或凝结水经高大沙丘入渗、汇流到湖泊。但也有研究者认为,湖泊水是来自深部断裂带的地下水,也可能是两种情况共同造就了沙漠含水层的高度稳定。有些湖泊或水洼呈红色,是名副其实的“红海子”。这是因为湖水中富含钾、钠等矿物质,还有一种叫杜氏盐藻的嗜盐绿色微藻,在特定环境下产生了血红素,从而使盐湖变成了罕见的“玫瑰湖”。
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湖泊边,有座神奇的藏传佛教寺庙,建于1755年。寺庙白墙金顶,风格汉藏混合,背靠沙山,面朝湖水,是巴丹吉林沙漠的地标,也是沙漠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寺庙,被称为“沙漠故宫”。
有人说,有一种享受叫感受额济纳胡杨林的秋天。额济纳胡杨林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胡杨林之一,是观赏和摄影的理想去处。有句话说得好,“金色胡杨,千年大漠,一道桥至八道桥,沧桑醉人心魄”。每年9月至10月,这里秋叶金黄一片,漫步在胡杨林中,仿佛进入了仙境。不过,额济纳胡杨林的绝美风光仅仅存在十天左右,想要再睹芳颜需要等下一年。来得太早,胡杨还没有绚丽的颜色,来得太晚,高原的秋霜已经打落胡杨的叶子。
胡杨属第三纪地质变动时留下的古老物种,距今已有660万年的历史,被视为植物的活化石,是国家二级保护树种。它不仅古老,而且生命力顽强,存活时间长达数百年。人们常说胡杨“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腐”,虽然有些夸张,不过在额济纳旗绿洲,树龄过百岁的胡杨比比皆是,其中不乏300多岁的“树神”。胡杨之所以历经数百万年存活至今,与它耐盐碱、抗寒暑的顽强个性不无关系,正是大漠戈壁贫瘠恶劣的生存环境造就了胡杨的韧劲。
金秋时节的胡杨林美不胜收。登高远望,金黄色的胡杨林如潮如汐,漫及天涯,汇集成金色的海洋。落日苍茫,晚霞一抹,胡杨林由金黄变成金红,最后化为一片褐红,渐渐融入朦胧的夜色之中。一夜霜降,胡杨林变得如香山枫叶一样火红,像在熊熊燃烧。而每一棵高大的胡杨树冠枝头,间或又有浅绿、淡黄的叶片闪现,错落有致,色彩缤纷。
秋风乍起,胡杨金黄的叶片飘飘洒洒落到地面,大地如铺金毯,辉煌而凝重。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赞美过胡杨之美。赞美它们妩媚的风姿、倔强的性格、多舛的命运,胡杨的一切都能激发起人类无尽的诗情与哲思。而与大片生机勃勃、热情似火的“活的”胡杨林不同,在额济纳旗的西戈壁,有一片枯死的胡杨林,那又是另一种充满张力的美。只见已经枯死的胡杨或挺胸,或匍匐,或仰天长啸,或悲天悯人,屹立在沙漠中,不肯倒下,犹如一群奋战到最后的勇士,悲壮而苍凉,当地人称其为“怪树林”。“怪树林”的美在于它繁华之后的沧桑感,人们见过这里虬蟠狂舞、千姿百态的枯胡杨,会感受到生命的顽强不屈。而在摄影师眼里,这里的苍凉却具有难以言表的艺术表现力,镜头下的“怪树林”往往代表着另一种生命力。
来到额济纳旗,还有一个不能错过的景区是黑水城。它屹立在弱水河东岸,是“丝绸之路”上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马可·波罗曾记载下这座城池的繁荣。清乾隆年间,黑水城遗存的规模依然宏伟,建筑依旧精美,直到20世纪初,这里遭到列强毁灭性的破坏,变成额济纳旗人心中难以言说的伤痛。黑水城记载着额济纳旗曾经的辉煌,在如烟如雾的细沙中,依稀能看到黑水城旧日的模样。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的额济纳旗、阿拉善右旗,是我国第二大、世界第三大沙漠,总面积约4.92万平方千米,其中巴彦淖尔、吉诃德沙山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沙漠海拔在1200米—1700米之间,沙山相对高度可达500余米,必鲁图峰海拔 1611.009 米,垂直高度约 589米,堪称“沙漠珠穆朗玛峰”。高耸入云的沙山,神秘莫测的鸣沙,静谧的湖泊、湿地,构成了巴丹吉林沙漠独特的迷人景观。
巴丹吉林沙漠最神奇之处是有许多湖泊(亦称“海子”)。其中常年有水的湖泊达74个,多为咸水不能饮用,也有淡水湖12 个,面积一般为1—1.5平方千米,最大深度可达6.2米,都分布在沙漠东南部。湖周植物茂密,多为湿生、盐生等类型。湖泊周围的野生动物也不少,天鹅、野兔和水鸟等动物较为常见。
巴丹吉林沙漠多年平均降水量40毫米—80毫米,东南湖区一带最大不超过90毫米,蒸发量大于3000毫米,无地表水流分布,属极度干旱区。由于沙漠东南地区存在大型沙山,构成了这一地区独特的沙漠湖泊形态,主要湖泊水位在海拔1150米—1200 米之间,水位线常年稳定。有观点认为,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水均来源于沙丘水,即大气降水或凝结水经高大沙丘入渗、汇流到湖泊。但也有研究者认为,湖泊水是来自深部断裂带的地下水,也可能是两种情况共同造就了沙漠含水层的高度稳定。有些湖泊或水洼呈红色,是名副其实的“红海子”。这是因为湖水中富含钾、钠等矿物质,还有一种叫杜氏盐藻的嗜盐绿色微藻,在特定环境下产生了血红素,从而使盐湖变成了罕见的“玫瑰湖”。
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湖泊边,有座神奇的藏传佛教寺庙,建于1755年。寺庙白墙金顶,风格汉藏混合,背靠沙山,面朝湖水,是巴丹吉林沙漠的地标,也是沙漠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寺庙,被称为“沙漠故宫”。
有人说,有一种享受叫感受额济纳胡杨林的秋天。额济纳胡杨林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胡杨林之一,是观赏和摄影的理想去处。有句话说得好,“金色胡杨,千年大漠,一道桥至八道桥,沧桑醉人心魄”。每年9月至10月,这里秋叶金黄一片,漫步在胡杨林中,仿佛进入了仙境。不过,额济纳胡杨林的绝美风光仅仅存在十天左右,想要再睹芳颜需要等下一年。来得太早,胡杨还没有绚丽的颜色,来得太晚,高原的秋霜已经打落胡杨的叶子。
胡杨属第三纪地质变动时留下的古老物种,距今已有660万年的历史,被视为植物的活化石,是国家二级保护树种。它不仅古老,而且生命力顽强,存活时间长达数百年。人们常说胡杨“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腐”,虽然有些夸张,不过在额济纳旗绿洲,树龄过百岁的胡杨比比皆是,其中不乏300多岁的“树神”。胡杨之所以历经数百万年存活至今,与它耐盐碱、抗寒暑的顽强个性不无关系,正是大漠戈壁贫瘠恶劣的生存环境造就了胡杨的韧劲。
金秋时节的胡杨林美不胜收。登高远望,金黄色的胡杨林如潮如汐,漫及天涯,汇集成金色的海洋。落日苍茫,晚霞一抹,胡杨林由金黄变成金红,最后化为一片褐红,渐渐融入朦胧的夜色之中。一夜霜降,胡杨林变得如香山枫叶一样火红,像在熊熊燃烧。而每一棵高大的胡杨树冠枝头,间或又有浅绿、淡黄的叶片闪现,错落有致,色彩缤纷。
秋风乍起,胡杨金黄的叶片飘飘洒洒落到地面,大地如铺金毯,辉煌而凝重。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赞美过胡杨之美。赞美它们妩媚的风姿、倔强的性格、多舛的命运,胡杨的一切都能激发起人类无尽的诗情与哲思。而与大片生机勃勃、热情似火的“活的”胡杨林不同,在额济纳旗的西戈壁,有一片枯死的胡杨林,那又是另一种充满张力的美。只见已经枯死的胡杨或挺胸,或匍匐,或仰天长啸,或悲天悯人,屹立在沙漠中,不肯倒下,犹如一群奋战到最后的勇士,悲壮而苍凉,当地人称其为“怪树林”。“怪树林”的美在于它繁华之后的沧桑感,人们见过这里虬蟠狂舞、千姿百态的枯胡杨,会感受到生命的顽强不屈。而在摄影师眼里,这里的苍凉却具有难以言表的艺术表现力,镜头下的“怪树林”往往代表着另一种生命力。
来到额济纳旗,还有一个不能错过的景区是黑水城。它屹立在弱水河东岸,是“丝绸之路”上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马可·波罗曾记载下这座城池的繁荣。清乾隆年间,黑水城遗存的规模依然宏伟,建筑依旧精美,直到20世纪初,这里遭到列强毁灭性的破坏,变成额济纳旗人心中难以言说的伤痛。黑水城记载着额济纳旗曾经的辉煌,在如烟如雾的细沙中,依稀能看到黑水城旧日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