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的春雪里,我找到了另一朵索玛花
□马建斌
字数:1231
2025-02-12
版名:新闻
清晨,我踩着结霜的山路重返大凉山。背包里装着给孩子们的彩色铅笔,羽绒服口袋里揣着去年教师节收到的核桃壳手链。转过垭口时,山风裹着雪粒扑在脸上,记忆却滚烫——八年前那个漏风的教室,土坯墙上歪歪扭扭的“我要当老师”,还有阿依冻得通红却紧攥铅笔的手……
“老师!”清脆的声音撞碎寂静。我愣在挂着红灯笼的校门前,崭新的三层教学楼在晨光中泛着珍珠白,操场上奔跑的孩子们穿着统一定制的靛蓝色校服。门卫室里探出一张黝黑的笑脸:“老师,还记得我吗?我是吉克木果啊!”当年总蹲在教室外偷听的放羊娃,此刻胸前的工牌在朝阳下闪着微光。
走廊里飘着油墨香,我抚过能照见人影的瓷砖墙。推开教室的门,电子白板定格在《春夜喜雨》的课件上,窗台上的绿萝在暖气里舒展着叶子。忽然听见楼下传来清泉般的歌声,彝族童谣混着钢琴伴奏,像山溪撞上鹅卵石。
“这是我们的音乐教室。”阿依不知何时站在身后。当年那个总把作业本藏在羊皮袄里的小姑娘,如今发髻梳得一丝不苟,胸前的党员徽章和“优秀教师”徽章交相辉映。她的指尖划过走廊文化墙,那里贴满学生们的愿望卡。“想当医生的阿呷画了人体结构图,说要回村建卫生室;想开民宿的曲比设计了碉楼模型……”
我们并肩走过摆满机床的实训车间,路过飘着糕点香的职教厨房。阳光透过温室大棚的玻璃顶,洒在穿着围裙嫁接果苗的学生身上。阿依说,县里新办的职教中心对接了17个产业,去年光是汽修班就走出了30多个技术员。她忽然在一间挂着“非遗工坊”牌子的教室前停住,木架上陈列着彝绣作品,绣绷上未完成的火镰纹样旁,搁着本翻旧的《图案设计原理》。
美术老师沙马正在指导学生把查尔瓦纹样转化成平面设计。“这是深圳来的支教老师改良的蜡染工艺。”他举起一幅蓝白相间的挂画,“上个月县文旅局订了二百幅呢。”窗外,送春联的职教书法班学生正在给老乡讲解平仄对仗,红纸上的“彝汉一家亲”墨迹未干。
食堂开饭了,两荤两素一汤,保温桶里飘着党参鸡汤的香气。当年总把自己饭盒推给妹妹的阿里,现在戴着厨师帽在窗口分餐。这个曾因贫辍学的少年,去年在州里职校烹饪大赛上拿了金奖。他憨笑着说:“等攒够了钱就开家餐馆,让游客尝尝改良版的坨坨肉。”
暮色降临时,我跟着阿依家访。水泥路通到半山腰,最后一段她执意要帮我背包。这个曾经连书包都买不起的姑娘,如今背着笔记本电脑走得稳稳当当。火塘边,她给老人看教学视频,教孩子用国家通用语言读课文。月光爬上崭新的太阳能路灯时,她掏出记满彝汉双语的笔记本:“上周去州里培训,学了好多情境教学法实践策略……”
返校路上,雪花又纷纷扬扬。阿依忽然指着远山:“您看,索玛花要开了。”我望着灯火通明的校园,忽然明白:教育不是移山,而是让每粒种子都找到自己的春天。就像这所云端上的学校,用实训室的机床声接续远古的毕摩吟唱,让职教班的炒锅与研究生院的烧杯交响,让火塘边的识字课和智慧课堂的电流共振。
雪落无声。但我知道,当春风翻过山脊,这片曾被贫困冻结的土地上,无数梦想正在抽芽——它们终将长成新的山脉,托起更多雏鹰的翅膀。
“老师!”清脆的声音撞碎寂静。我愣在挂着红灯笼的校门前,崭新的三层教学楼在晨光中泛着珍珠白,操场上奔跑的孩子们穿着统一定制的靛蓝色校服。门卫室里探出一张黝黑的笑脸:“老师,还记得我吗?我是吉克木果啊!”当年总蹲在教室外偷听的放羊娃,此刻胸前的工牌在朝阳下闪着微光。
走廊里飘着油墨香,我抚过能照见人影的瓷砖墙。推开教室的门,电子白板定格在《春夜喜雨》的课件上,窗台上的绿萝在暖气里舒展着叶子。忽然听见楼下传来清泉般的歌声,彝族童谣混着钢琴伴奏,像山溪撞上鹅卵石。
“这是我们的音乐教室。”阿依不知何时站在身后。当年那个总把作业本藏在羊皮袄里的小姑娘,如今发髻梳得一丝不苟,胸前的党员徽章和“优秀教师”徽章交相辉映。她的指尖划过走廊文化墙,那里贴满学生们的愿望卡。“想当医生的阿呷画了人体结构图,说要回村建卫生室;想开民宿的曲比设计了碉楼模型……”
我们并肩走过摆满机床的实训车间,路过飘着糕点香的职教厨房。阳光透过温室大棚的玻璃顶,洒在穿着围裙嫁接果苗的学生身上。阿依说,县里新办的职教中心对接了17个产业,去年光是汽修班就走出了30多个技术员。她忽然在一间挂着“非遗工坊”牌子的教室前停住,木架上陈列着彝绣作品,绣绷上未完成的火镰纹样旁,搁着本翻旧的《图案设计原理》。
美术老师沙马正在指导学生把查尔瓦纹样转化成平面设计。“这是深圳来的支教老师改良的蜡染工艺。”他举起一幅蓝白相间的挂画,“上个月县文旅局订了二百幅呢。”窗外,送春联的职教书法班学生正在给老乡讲解平仄对仗,红纸上的“彝汉一家亲”墨迹未干。
食堂开饭了,两荤两素一汤,保温桶里飘着党参鸡汤的香气。当年总把自己饭盒推给妹妹的阿里,现在戴着厨师帽在窗口分餐。这个曾因贫辍学的少年,去年在州里职校烹饪大赛上拿了金奖。他憨笑着说:“等攒够了钱就开家餐馆,让游客尝尝改良版的坨坨肉。”
暮色降临时,我跟着阿依家访。水泥路通到半山腰,最后一段她执意要帮我背包。这个曾经连书包都买不起的姑娘,如今背着笔记本电脑走得稳稳当当。火塘边,她给老人看教学视频,教孩子用国家通用语言读课文。月光爬上崭新的太阳能路灯时,她掏出记满彝汉双语的笔记本:“上周去州里培训,学了好多情境教学法实践策略……”
返校路上,雪花又纷纷扬扬。阿依忽然指着远山:“您看,索玛花要开了。”我望着灯火通明的校园,忽然明白:教育不是移山,而是让每粒种子都找到自己的春天。就像这所云端上的学校,用实训室的机床声接续远古的毕摩吟唱,让职教班的炒锅与研究生院的烧杯交响,让火塘边的识字课和智慧课堂的电流共振。
雪落无声。但我知道,当春风翻过山脊,这片曾被贫困冻结的土地上,无数梦想正在抽芽——它们终将长成新的山脉,托起更多雏鹰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