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碌曲教育雪山下逐光
□离 落
字数:1924
2025-02-12
版名:新闻
20多年前,我背着简单的行囊,怀揣一纸师范院校的毕业证书,满心热忱地回到家乡,登上了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一所学校的三尺讲台。在漫长的岁月里,粉笔灰染白了我的双鬓,一届又一届的孩子从稚嫩走向成熟,奔赴更广阔的天地。我陪着他们成长,也陪着碌曲教育一路奋进。
寒假期间,我穿梭在碌曲的学校与村落之间,那些节日的热闹与喜庆都成了背景板,我探寻的是教育发展的脉络,是这片土地在时光深处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春里的校园新貌
阳光洒在雪后的碌曲县城,给这座小城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我早早来到县城的一所小学旁。
还未走进校园,那崭新的藏式风格建筑便映入眼帘。五彩的经幡在微风中轻轻飘动,与现代化的教学楼相得益彰。多年前,这里还是几排破旧的平房,每逢雨天,教室里便滴滴答答地漏雨,孩子们只能在局促的空间里学习。如今,三层高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宽敞明亮的教室里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孩子们可以通过网络与外界的精彩接轨。
我隔着围栏静静看着校园。体育器材区里,几个孩子正兴奋地摆弄着新安装的健身器材。过去,学校的操场是一片泥土地,一到下雨天,孩子们连个活动的地方都没有。如今,塑胶跑道环绕着绿茵足球场,体育设施一应俱全,孩子们可以尽情地奔跑、玩耍,享受运动的快乐。
正想得起劲时,年轻的保安措本向我招手,“阿奶措姆,你在这里干什么?快进来,外面多冷啊!”
我听见喊声,挠挠头,缓慢移动不太方便的双脚,向学校内部走去,一边答应“好好”,一边被措本搀着走。
在校园的宣传栏前,我听措本感慨道:“现在的学校真是大变样啊!以前咱连想都不敢想,我们上学那会儿全是土房子,条件好一点就是砖瓦房,现在的孩子能在这么好的环境里上学。这得感谢国家的好政策,让咱碌曲的教育越来越好。”我忍不住点头称是。看着宣传栏里孩子们在各类活动中的精彩照片,措本年轻的脸上泛起甜甜的笑容,我心中满是欣慰。这不仅仅是校园环境的改变,更是教育理念的更新,让孩子们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稳。
教育扶贫下的希望之光
随着“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的持续开展,今年寒假,我积极响应号召,决定去家访几名学生。目的地是距离县城几十公里外的一个藏族聚居村落。
汽车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窗外的雪山连绵起伏,壮丽而肃穆。远处的草原被白雪覆盖,宛如一片银色的海洋。经过近两个小时的颠簸,我终于来到了村子里。
走进村子,我首先来到了次仁家。次仁是个聪明懂事的孩子,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刚到他家门口,就看到次仁正在认真地写作业。看到我来,次仁一家热情地把我迎进屋里。
屋里温暖如春,次仁的父母端上了热气腾腾的酥油茶。在与他们交谈中,我了解到次仁家过去生活十分困难,全家仅靠几亩薄田和少量的牲畜维持生计。按照过去的情况,像次仁这样的家庭,孩子很可能早早辍学,帮着家里干活。
但如今,随着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不仅免除了学杂费,享受到生活补助,学校还提供了免费的学习资料和课外书籍。这些实实在在的帮助,让次仁一家看到了希望,也让次仁能够安心地追求自己的学业。
次仁的父亲感激地说:“措姆老师,以前我们不懂教育的重要性,总觉得孩子能认识几个字,将来能放羊种地就行。但是现在看到国家对教育这么重视,学校条件越来越好,老师也这么关心孩子,我们就想着一定要让孩子好好读书,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次仁也坚定地说:“老师,我一定会努力学习的。等我长大了,要考上好大学,回来建设我们的家乡。”看着次仁眼中闪烁的光芒,我知道,教育扶贫不仅改变了一个家庭的命运,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希望的种子。
离开次仁家,我又去了几名学生家里。每到一处,都能深切感受到教育扶贫政策给家庭带来的变化。家长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孩子们对学习的热情也愈发高涨。这让我坚信,在教育扶贫的助力下,这些孩子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薪火相传,共筑教育梦想
过去,由于碌曲地处偏远,条件艰苦,很多优秀教师都不愿意来,本地培养的教师也留不住,师资匮乏成为教育发展的瓶颈。那时候,我们常常一个人要带好几门课,教学任务繁重,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近年来,随着特岗教师招聘、“三区”支教教师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来到了碌曲。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为碌曲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除了支教老师,碌曲县还加大了对本地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组织参加各类培训、观摩学习等活动,让教师开阔视野,更新教育理念。现在,越来越多的本地教师成长为教学骨干,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师资队伍的壮大,让我看到了碌曲教育的未来。年轻教师们如同新鲜的血液,为教育事业带来了活力与激情;而我们这些老教师,则肩负着传承教育经验和精神的责任。在新老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碌曲的教育事业必将蒸蒸日上。
寒假期间,我穿梭在碌曲的学校与村落之间,那些节日的热闹与喜庆都成了背景板,我探寻的是教育发展的脉络,是这片土地在时光深处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春里的校园新貌
阳光洒在雪后的碌曲县城,给这座小城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我早早来到县城的一所小学旁。
还未走进校园,那崭新的藏式风格建筑便映入眼帘。五彩的经幡在微风中轻轻飘动,与现代化的教学楼相得益彰。多年前,这里还是几排破旧的平房,每逢雨天,教室里便滴滴答答地漏雨,孩子们只能在局促的空间里学习。如今,三层高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宽敞明亮的教室里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孩子们可以通过网络与外界的精彩接轨。
我隔着围栏静静看着校园。体育器材区里,几个孩子正兴奋地摆弄着新安装的健身器材。过去,学校的操场是一片泥土地,一到下雨天,孩子们连个活动的地方都没有。如今,塑胶跑道环绕着绿茵足球场,体育设施一应俱全,孩子们可以尽情地奔跑、玩耍,享受运动的快乐。
正想得起劲时,年轻的保安措本向我招手,“阿奶措姆,你在这里干什么?快进来,外面多冷啊!”
我听见喊声,挠挠头,缓慢移动不太方便的双脚,向学校内部走去,一边答应“好好”,一边被措本搀着走。
在校园的宣传栏前,我听措本感慨道:“现在的学校真是大变样啊!以前咱连想都不敢想,我们上学那会儿全是土房子,条件好一点就是砖瓦房,现在的孩子能在这么好的环境里上学。这得感谢国家的好政策,让咱碌曲的教育越来越好。”我忍不住点头称是。看着宣传栏里孩子们在各类活动中的精彩照片,措本年轻的脸上泛起甜甜的笑容,我心中满是欣慰。这不仅仅是校园环境的改变,更是教育理念的更新,让孩子们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稳。
教育扶贫下的希望之光
随着“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的持续开展,今年寒假,我积极响应号召,决定去家访几名学生。目的地是距离县城几十公里外的一个藏族聚居村落。
汽车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窗外的雪山连绵起伏,壮丽而肃穆。远处的草原被白雪覆盖,宛如一片银色的海洋。经过近两个小时的颠簸,我终于来到了村子里。
走进村子,我首先来到了次仁家。次仁是个聪明懂事的孩子,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刚到他家门口,就看到次仁正在认真地写作业。看到我来,次仁一家热情地把我迎进屋里。
屋里温暖如春,次仁的父母端上了热气腾腾的酥油茶。在与他们交谈中,我了解到次仁家过去生活十分困难,全家仅靠几亩薄田和少量的牲畜维持生计。按照过去的情况,像次仁这样的家庭,孩子很可能早早辍学,帮着家里干活。
但如今,随着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不仅免除了学杂费,享受到生活补助,学校还提供了免费的学习资料和课外书籍。这些实实在在的帮助,让次仁一家看到了希望,也让次仁能够安心地追求自己的学业。
次仁的父亲感激地说:“措姆老师,以前我们不懂教育的重要性,总觉得孩子能认识几个字,将来能放羊种地就行。但是现在看到国家对教育这么重视,学校条件越来越好,老师也这么关心孩子,我们就想着一定要让孩子好好读书,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次仁也坚定地说:“老师,我一定会努力学习的。等我长大了,要考上好大学,回来建设我们的家乡。”看着次仁眼中闪烁的光芒,我知道,教育扶贫不仅改变了一个家庭的命运,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希望的种子。
离开次仁家,我又去了几名学生家里。每到一处,都能深切感受到教育扶贫政策给家庭带来的变化。家长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孩子们对学习的热情也愈发高涨。这让我坚信,在教育扶贫的助力下,这些孩子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薪火相传,共筑教育梦想
过去,由于碌曲地处偏远,条件艰苦,很多优秀教师都不愿意来,本地培养的教师也留不住,师资匮乏成为教育发展的瓶颈。那时候,我们常常一个人要带好几门课,教学任务繁重,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近年来,随着特岗教师招聘、“三区”支教教师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来到了碌曲。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为碌曲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除了支教老师,碌曲县还加大了对本地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组织参加各类培训、观摩学习等活动,让教师开阔视野,更新教育理念。现在,越来越多的本地教师成长为教学骨干,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师资队伍的壮大,让我看到了碌曲教育的未来。年轻教师们如同新鲜的血液,为教育事业带来了活力与激情;而我们这些老教师,则肩负着传承教育经验和精神的责任。在新老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碌曲的教育事业必将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