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打开思政课教学新思路

□马小江

字数:1346 2025-02-09 版名:知行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在教学实践不断革新的浪潮下,“同课异构”宛如一把钥匙,解锁思政课教学的崭新思路,为思政课堂注入多元活力与深厚内涵。
   理念碰撞,多元解读
  同课异构的基石,是不同教师对思政教材同一内容基于独特教学理念的多样解读。面对《价值与价值观》章节,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可以深挖经典理论渊源,从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发展脉络讲起,结合历史长河里无产阶级革命者追求公平正义价值的故事,赋予抽象概念沉甸甸的历史质感,让学生领悟价值观在社会变革中的导向作用;而青年教师则可以紧扣时代脉搏,引入热门社会议题,像“青年志愿者援疆行动背后的价值抉择”,以同龄人的鲜活实践映照价值观内涵,使教材文字变身生活实景,在学生熟悉的情境里激活知识。
  这种多元解读打破了教材固有的“静态”,挖掘思政知识纵横维度。横向上,关联时事热点、生活百态,拓宽知识广度,让思政从书本走进社会;纵向上,追溯思想根源、历史沿革,延展知识深度,夯实理论根基,促使学生全方位审视思政课题,构建立体知识网。
  方法交融,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在同课异构里百花齐放。擅长情境创设的教师,在讲授《文化传承与创新》时,模拟“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从剪纸、戏曲等展示到学生亲身参与创作,让课堂成为民俗“工作坊”,沉浸式体验让文化传承“可观可感”;逻辑思维强的教师,则以“文化发展脉络思维导图”为纲,串起古今中外文化交流、变迁节点,层层剖析创新驱动因素,以清晰的逻辑帮助学生掌握复杂的原理。
  同时,面对不同学情群体,同课异构彰显因材施教智慧。在基础薄弱班级,教师多运用案例剖析、视频辅助,以直观形式“破冰”难点;对学有余力群体,组织研讨辩论,激发学生深度思考,满足多元学习需求,恰似量体裁衣,使思政课堂契合每位学生,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获得感。
  资源整合,博采众长
  当下信息洪流为同课异构提供海量资源。多媒体领域,优质纪录片、动画成为思政“新宠”,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时,《辉煌中国》纪录片直观呈现基建、扶贫等成就,震撼画面诠释制度伟力。此外,地方特色资源独具魅力。依托本地红色资源、民俗传统开展实地研学,在革命老区纪念馆领悟先辈精神,于古镇古街感受传统文化底蕴,将地域文化融入思政,把课堂“边界”拓展至大街小巷,把学生脚下乡土化作知识“沃土”,滋养思政学习,让课程既有“思政味”,更具“家乡情”。
  协同共进,反思沉淀
  同课异构绝非孤立行为,背后是教师团队协同成长机制。课前集体备课,老中青教师畅所欲言,分享教学心得、储备素材,新手教师汲取前辈经验;资深教师借鉴创新点子,在思维碰撞中“集智备课”。课后共同评课,围绕教学目标达成、学生反馈剖析课堂得失,“优点说透、不足说够”,执教者反思改进,观摩者引以为戒,整体提升教学水平。
  并且,定期举办校内同课异构成果分享会,形成校本思政教学案例集、方法库,长期积累下,优质资源持续更新,为思政教学铸牢根基、注入动力,推动课程质量螺旋上升,打造精品思政课堂。
  在思政教育新征程里,同课异构以理念、方法、资源、团队协同创新为“四梁八柱”,撑起教学“大厦”,打破陈规、推陈出新,让思政课从刻板走向鲜活,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灯塔,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赋能思政教育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