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任务群理念下的小学古诗词主题式教学策略
□张 静
字数:2928
2025-02-09
版名:教育理论
新课标实施中有一个重要的词就是“主题”,围绕主题设计任务群,可以在课堂上实现素养导向下的新目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面对古诗词的教学现状,结合任务群的理念,我觉得在古诗词教学中开展主题式教学可以提升效率,实现古诗词教学的新突破。结合实施爱国类、节日类、咏物类、写景类等古诗词主题式教学的实践经验,笔者对古诗词主题式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
一、整合古诗,确定主题
主题的确定必须有依据,可依据单元主题或古诗词文本特点确定主题。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的《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时,依据单元人文主题“爱国”,结合三首古诗本身的主题就可以将三首古诗进行结合,以“了解诗人心中的渴望”为主题,读懂诗人的爱国情。六年级下册的三首古诗《马诗》《石灰吟》《竹石》都是咏物诗,因此确定的主题就可以是明白咏物诗的特点,主题确定了一堂课就有了方向和重心。
二、依据主题,确定教学方式
依据古诗词确定主题的教学方式一般采用两种方法:课内多首及课内一首带动课外多首。一是对课内多首进行设计,如对《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三首古诗进行设计时,以“英雄气节”为主题,感受《出塞》和《凉州词》中战士英勇豪迈的气概,这种英雄的气概可以用《夏日绝句》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来形容,这样就引入了第三首古诗。三首古诗因为一个主题而形成了一个整体,通过三首古诗不同角度的呈现,学生理解了不同英雄共同的品质——爱国,最后进行拓展,与学生的生活进行联系。
二是课内一首带动课外多首,也就是“1+X”的教学方式。比如在教学《望天门山》时,用《望天门山》的教学带动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的教学,再用这三首李白的山水诗带动李白整个山水诗的学习,甚至于小学这个阶段山水诗的感知与学习。又如用《出塞》的教学带动边塞诗的教学,将《塞下曲》融入其中,比较《出塞》和《凉州词》的相同和不同,寻找边塞诗的特点,让学生学到这一类诗的学法。
三、围绕主题,科学设计学习任务
在确定好主题和教学方式之后,要设计相关联的任务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任务的设计原则是各环节之间要逻辑性强,能更好地达成课堂目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如在教学《望天门山》中,我设计了三项任务。任务一:初识画面——让画面亮起来,通过找景物以及给景物配色使画面亮起来。任务二:再读画面——让画面动起来,通过抓古诗中的动词,想象画面,体会画面的动态美。任务三:结合背景——让画面有温度,通过拓展李白写这首古诗的背景,让学生明白李白寄托于山水之中的壮志豪情,从而让这幅山水画有了一定的温度。任务四:拓展阅读——让画面有广度,通过拓展理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中的孤帆,学生体会到不同的心情就会有不同的孤帆,寓情于景的写法初步渗透。这样的设计就是围绕着本节课的主题“赏古诗中的山水画”展开的,一定程度上也是围绕着李白这个作者展开的学习。
四、融入背景,深入理解古诗词主题
古诗词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所以要理解古诗词就离不开背景资料的融入,融入相应的资料,可以深化对于古诗词主题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比如,在《望天门山》的学习中,为了体会李白寄情于山水的感情,可以拓展背景资料:20岁时,李白就写下了自己的凌云壮志,他把自己比作大鹏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为了早日实现理想,李白24岁离开了故乡四川,沿着长江远游,一年之后,他来到了安徽省当涂县,看到了雄伟壮丽的景象,他觉得实现理想指日可待,这样的豪情正好借眼前的山水来抒发,于是提笔写下了这首诗。通过这样的背景补充,让学生体会到李白寄情于山水的那份豪情壮志。
五、围绕主题,丰富诗词拓展的形式
根据课堂的主题,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诗词拓展。
1.从诗人出发进行诗词的拓展。比如教学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山道中》时,可以拓展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通过拓展,学生感受到辛弃疾不一样的风格,也让学生对于辛弃疾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以及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有了全面的认识,对于辛弃疾这位诗人的认识也就更丰富。
2.为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而进行拓展。在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句诗时,可以先理解古诗词中的“酒”文化,探究古人为什么饮酒。如送别时饮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时酒是送别时的依依不舍;过年时喝酒“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此时酒是春节时的团圆和快乐。那么杜甫为什么喝酒?因为失地收复,那是高兴时的饮酒,足以体现杜甫浓浓的爱国情。
3.为情感而拓展。如学习《示儿》时就会拓展《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也可以拓展岳飞的《满江红》,同一时期,相同的爱国情,这样的诗词放在一起才可以了解一个时代的历史,全面深入地体会一个时代的爱国诗词相同的地方。
4.从表达方面拓展。学习《竹石》时,可以拓展许多咏物诗,体会托物言志的表达特点,如拓展元稹的《菊花》,让学生体会菊花所寄托的诗人的情感。
六、诗词串联,融合对比
在诗词的串联中,有两种方式:融合和对比。在主题式古诗词的教学中,将这两种方式交替使用,才能让学生深入学习古诗词。比如在《望天门山》的学习中,融入了含有“碧”的诗句,让学生理解诗中“碧”的意思。而《望天门山》中的“孤帆”、《早发白帝城》中的“轻舟”以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虽然都是写船,却有不同的含义。通过背景的展示,对比不同的感情,让学生明白寓情于景的写法。在《出塞》的学习中,为了深入理解李广的神勇,融入《塞下曲》。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体会“喜欲狂”时,可以拓展《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采用对比的方式体会杜甫的心情,从而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心。
七、升华主题,与心灵共鸣
在《示儿》的教学中,老师以“中国梦”为主题,创设了“说说自己的中国梦”的情境任务,围绕这个主题,通过感受陆游的爱国情,激发学生的情感,传达自己的爱国情。这样的设计升华了主题,与学生的心灵和生活产生了共鸣。在《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的学习中,以“英雄”为主题,在升华部分将古代英雄、近代英雄、现代英雄的图片用文字配乐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觉得英雄不仅仅是战场上的英雄,和平年代里危难时期无私奉献的人都是英雄。与学生情感产生共鸣,让学生觉得英雄就在身边,心中的崇敬之情更加强烈。当古诗词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时,古诗词就走进了学生的心中,那么古诗词所承载的文化自信就会落实,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就会受到思想的熏陶,真正实现用传统文化滋养当代儿童。
围绕主题,将多首古诗词进行融合,通过整合各种资源,设计相关联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拓展古诗词的广度。通过几首古诗词的对比融合学习,延伸学生的思维,这样的主题式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的诗教目标。
本文系省级课题《学习任务群下的小学古诗词主题式教学策略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SGH24Y1039
(作者单位:咸阳市彬州市公刘小学)
一、整合古诗,确定主题
主题的确定必须有依据,可依据单元主题或古诗词文本特点确定主题。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的《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时,依据单元人文主题“爱国”,结合三首古诗本身的主题就可以将三首古诗进行结合,以“了解诗人心中的渴望”为主题,读懂诗人的爱国情。六年级下册的三首古诗《马诗》《石灰吟》《竹石》都是咏物诗,因此确定的主题就可以是明白咏物诗的特点,主题确定了一堂课就有了方向和重心。
二、依据主题,确定教学方式
依据古诗词确定主题的教学方式一般采用两种方法:课内多首及课内一首带动课外多首。一是对课内多首进行设计,如对《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三首古诗进行设计时,以“英雄气节”为主题,感受《出塞》和《凉州词》中战士英勇豪迈的气概,这种英雄的气概可以用《夏日绝句》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来形容,这样就引入了第三首古诗。三首古诗因为一个主题而形成了一个整体,通过三首古诗不同角度的呈现,学生理解了不同英雄共同的品质——爱国,最后进行拓展,与学生的生活进行联系。
二是课内一首带动课外多首,也就是“1+X”的教学方式。比如在教学《望天门山》时,用《望天门山》的教学带动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的教学,再用这三首李白的山水诗带动李白整个山水诗的学习,甚至于小学这个阶段山水诗的感知与学习。又如用《出塞》的教学带动边塞诗的教学,将《塞下曲》融入其中,比较《出塞》和《凉州词》的相同和不同,寻找边塞诗的特点,让学生学到这一类诗的学法。
三、围绕主题,科学设计学习任务
在确定好主题和教学方式之后,要设计相关联的任务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任务的设计原则是各环节之间要逻辑性强,能更好地达成课堂目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如在教学《望天门山》中,我设计了三项任务。任务一:初识画面——让画面亮起来,通过找景物以及给景物配色使画面亮起来。任务二:再读画面——让画面动起来,通过抓古诗中的动词,想象画面,体会画面的动态美。任务三:结合背景——让画面有温度,通过拓展李白写这首古诗的背景,让学生明白李白寄托于山水之中的壮志豪情,从而让这幅山水画有了一定的温度。任务四:拓展阅读——让画面有广度,通过拓展理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中的孤帆,学生体会到不同的心情就会有不同的孤帆,寓情于景的写法初步渗透。这样的设计就是围绕着本节课的主题“赏古诗中的山水画”展开的,一定程度上也是围绕着李白这个作者展开的学习。
四、融入背景,深入理解古诗词主题
古诗词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所以要理解古诗词就离不开背景资料的融入,融入相应的资料,可以深化对于古诗词主题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比如,在《望天门山》的学习中,为了体会李白寄情于山水的感情,可以拓展背景资料:20岁时,李白就写下了自己的凌云壮志,他把自己比作大鹏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为了早日实现理想,李白24岁离开了故乡四川,沿着长江远游,一年之后,他来到了安徽省当涂县,看到了雄伟壮丽的景象,他觉得实现理想指日可待,这样的豪情正好借眼前的山水来抒发,于是提笔写下了这首诗。通过这样的背景补充,让学生体会到李白寄情于山水的那份豪情壮志。
五、围绕主题,丰富诗词拓展的形式
根据课堂的主题,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诗词拓展。
1.从诗人出发进行诗词的拓展。比如教学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山道中》时,可以拓展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通过拓展,学生感受到辛弃疾不一样的风格,也让学生对于辛弃疾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以及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有了全面的认识,对于辛弃疾这位诗人的认识也就更丰富。
2.为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而进行拓展。在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句诗时,可以先理解古诗词中的“酒”文化,探究古人为什么饮酒。如送别时饮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时酒是送别时的依依不舍;过年时喝酒“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此时酒是春节时的团圆和快乐。那么杜甫为什么喝酒?因为失地收复,那是高兴时的饮酒,足以体现杜甫浓浓的爱国情。
3.为情感而拓展。如学习《示儿》时就会拓展《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也可以拓展岳飞的《满江红》,同一时期,相同的爱国情,这样的诗词放在一起才可以了解一个时代的历史,全面深入地体会一个时代的爱国诗词相同的地方。
4.从表达方面拓展。学习《竹石》时,可以拓展许多咏物诗,体会托物言志的表达特点,如拓展元稹的《菊花》,让学生体会菊花所寄托的诗人的情感。
六、诗词串联,融合对比
在诗词的串联中,有两种方式:融合和对比。在主题式古诗词的教学中,将这两种方式交替使用,才能让学生深入学习古诗词。比如在《望天门山》的学习中,融入了含有“碧”的诗句,让学生理解诗中“碧”的意思。而《望天门山》中的“孤帆”、《早发白帝城》中的“轻舟”以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虽然都是写船,却有不同的含义。通过背景的展示,对比不同的感情,让学生明白寓情于景的写法。在《出塞》的学习中,为了深入理解李广的神勇,融入《塞下曲》。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体会“喜欲狂”时,可以拓展《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采用对比的方式体会杜甫的心情,从而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心。
七、升华主题,与心灵共鸣
在《示儿》的教学中,老师以“中国梦”为主题,创设了“说说自己的中国梦”的情境任务,围绕这个主题,通过感受陆游的爱国情,激发学生的情感,传达自己的爱国情。这样的设计升华了主题,与学生的心灵和生活产生了共鸣。在《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的学习中,以“英雄”为主题,在升华部分将古代英雄、近代英雄、现代英雄的图片用文字配乐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觉得英雄不仅仅是战场上的英雄,和平年代里危难时期无私奉献的人都是英雄。与学生情感产生共鸣,让学生觉得英雄就在身边,心中的崇敬之情更加强烈。当古诗词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时,古诗词就走进了学生的心中,那么古诗词所承载的文化自信就会落实,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就会受到思想的熏陶,真正实现用传统文化滋养当代儿童。
围绕主题,将多首古诗词进行融合,通过整合各种资源,设计相关联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拓展古诗词的广度。通过几首古诗词的对比融合学习,延伸学生的思维,这样的主题式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的诗教目标。
本文系省级课题《学习任务群下的小学古诗词主题式教学策略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SGH24Y1039
(作者单位:咸阳市彬州市公刘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