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辅导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刘 程

字数:1605 2025-02-09 版名:教育理论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父母长期缺席其成长过程,其心理健康状况往往存在诸多问题。常见的问题包括孤独感、自卑心理、情绪管理困难等。团体辅导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能够为留守儿童提供情感支持、社交技能训练等,对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团体辅导应用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观点
  1.构建归属感与支持性环境。团体辅导能够为留守儿童构建一个充满温暖与接纳的集体氛围。在此环境中,儿童能够体验到理解与支持,从而有效缓解孤独感,增强其归属感。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对于提升留守儿童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2.促进社交技能的发展。由于缺乏与家人互动的机会,留守儿童的社交技能通常较为欠缺。团体辅导通过组织多样化的互动活动,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社交技能练习场景,包括沟通、合作、分享等。在持续的实践过程中,留守儿童的社交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3.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团体辅导中的挑战任务与团队合作能够激发留守儿童的内在潜能,培养其坚韧、乐观、合作等积极的心理品质。这些品质对于留守儿童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与逆境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团体辅导的前期准备
  1.需求评估。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深入探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兴趣爱好及需求。
  2.人员配备。本研究精选具备心理学知识背景及团体辅导经验的教师担任辅导员。同时,招募志愿者参与,以增强辅导团队的综合实力。对辅导员及志愿者进行系统化专业培训,确保其熟练掌握团体辅导的技巧与方法。
  3.场地与物资准备。本研究选择环境安静、空间宽敞、设施舒适的场地作为团体辅导活动的场所,如学校的会议室或活动室。准备充足且适宜的活动道具,包括彩纸、画笔、游戏道具等,以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团体辅导的具体实施
  1.初始相识阶段。通过实施“姓名接龙”和“优点互赞”等互动活动,促进团队成员间的相互了解,构建信任基础。在“姓名接龙”环节,每位成员依次介绍自己的姓名及个人爱好,随后的成员需复述前一位成员的信息,并补充介绍自己的信息。而“优点互赞”环节则旨在通过成员间相互肯定彼此的优点,增进彼此间的正面情感和自信心。
  2.深入互动阶段。依据需求评估结果,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例如,针对情绪管理议题,组织“情绪信号灯”活动,引导儿童识别并理解不同情绪状态,学习适当的情绪表达与调节策略。针对社交技能的提升,设计“合作拼图”等团队协作游戏,以增强儿童间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
  3.经验分享与活动总结阶段。活动结束后,安排一段时间供成员们分享个人的感受和收获。辅导员随后进行总结性点评,以巩固成员在活动中的积极体验,并指导他们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日常生活实践。
   四、团体辅导的效果评估
  1.问卷调查法。在团体辅导活动启动前及结束后,本研究计划实施两次问卷调查,旨在搜集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社交技能、情绪调节等维度的具体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对比分析,将能够直观地揭示团体辅导对留守儿童的效应,进而对辅导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
  2.观察评估法。辅导人员及教师将对留守儿童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行为进行细致观察,并记录团体辅导介入后的变化情况。
  3.成员反馈法。为深入理解团体辅导对留守儿童的实际影响,本研究将定期组织成员参与交流会议。在会议中,将收集成员对团体辅导的意见和建议,以及他们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个人体验和收获。这些反馈信息将为后续团体辅导活动的调整与优化提供重要依据,以确保活动更贴合留守儿童的实际需求。
  总之,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团体辅导展现出显著的应用价值。通过前期准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实施过程的精心组织以及效果评估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团体辅导能够有效地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积极赋能。
  本文系咸阳市2024年度基础教育科研课题《农村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策略的研究》实践成果,课题批准号:XYKT2024221,课题主持人:张锐
  (作者单位:陕西省武功县大庄镇张堡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