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校本培训应突出“四性”
□金甫
字数:1725
2025-02-09
版名:理论
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中的教师为对象而开展的培训,其目标是解决本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校的发展。为了使校本培训开展得有效,培训应突出针对性、系统性、多样性和操作性。
培训内容应突出针对性
在校本培训过程中,应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与发展为出发点,以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多种模式开展培训,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不是没有遇到问题,而是不知道应该怎样将它们提炼为校本教研的问题或主题,并分轻重缓急地将它们罗列出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班主任班情介绍、备课组活动等方式指导教研组、年级组和教师们发现并梳理具有针对性的校本教研问题或主题。例如,如何进行有效的学情分析,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如何进行课堂反思等。由此可见,校本教研问题应该来自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而不是凭空设想的。这些问题应该是全校教师或学科组教师共同关注、亟待解决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有利于形成“人人参与、共同研究”的格局。培训内容不在乎多,与其务虚不如求实,要充分体现其必要性和针对性。对于学校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强对一线教师的培训,尤其是与教师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培训。
培训过程应突出系统性
校本培训应以学校整体发展为本,注重培训的系统性,以达到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目的。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从认识到操作均有系统规划,形成系列培训。一般一个主题的培训要通过系列的培训才能真正完成,一次性的培训是不够透彻的,效果也是不明显的。有效的校本培训应有系统性,它的基本流程是:发现问题—归纳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理论—验证理论。这只是校本培训一个周期性的过程,它应该是周而复始,不断提出新问题、不断分析、不断总结的过程,它是没有终点站的。校本培训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开展校本培训的过程中,学校要建立一套适合本校实际的培训系统,才能使培训真正落实。作为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标的校本培训,学校要找准培训的切入口,就有必要对教师的现状做一次全面真实的了解,分析师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对发现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明确一段时间的重点培训内容。在确定了主要内容之后,再选定一些对主要培训内容有帮助的辅助培训内容,使培训内容系统化。在明确学校培训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每一个教师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确定自己的侧重点,形成适合自己特点的内容系列。
培训方式应突出多样性
在校本培训中,组织者应力求做到形式多样,贴近教师工作实际。例如,案例分析式:学校根据教师需要分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教学案例,使教师针对案例进行学习、研究、反思、感悟、借鉴。促进教师在实践中自觉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研培反思式:这种方式是在教师自主学习培训的基础上,既发挥教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凝集学校教师的集体智慧,包括“集体备课—示范观摩—撰写反思总结”等环节。这种模式要求每位教师结合任教学科,按照新课改要求,每学期至少上一次研培课。通过研培课教学,进行行动研究和教学反思,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沙龙研讨式:由培训者与受训者、受训者与受训者之间围绕某一问题汇聚在一起,自由讨论、解决疑点、形成共识,是一种参与式的培训。集体讨论、分组讨论、参观访问、同伴互助等都属于参与式研讨。
培训实践应突出操作性
现实中,不少校本培训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学习和认识,缺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操作性指导。这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培训未能让教师真正感受到培训的价值。校本培训的根本目的在于转变教师的观念和指导教师课堂实践,培训学习最终要体现在教师教学行为的落实上。为此,培训者必须在操作层面上为一线教师提供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操作培训。既要重视理论学习、观念转变,更要重视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尽可能地增加培训的操作性。比如,针对某些理论提供一些实践案例;对一些课题进行会诊,从理论角度找依据、找问题;开展专题性的教学研讨争鸣活动。
总之,校本培训应突出“四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我要训”的意识,使校本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然与实然需求,达到提高教师师德修养、提升教育理念的目的,使校本培训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