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高质量课堂“高”在何处?

□陈黎明

字数:1694 2025-02-09 版名:理论
  在当今社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各行各业追求的核心理念,教育领域自然也不例外。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活动的核心环节,更是被赋予了高质量的新要求。体育学科作为培养学生身心健康,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其高质量课堂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体育学科的高质量课堂究竟应该“高”在哪里呢?
  “高”在立德树人
  体育不仅仅是锻炼身体,更是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
  体育学科的高质量课堂应紧紧抓住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其融入体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体育精神,如公平竞争、团队协作、坚韧不拔,都是学生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品德素养。通过体育活动,学生可以学会尊重对手、遵守规则,培养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育体,是体育的直观目标;育智,则体现在通过体育活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而育心,更是体育教学的深层追求,它旨在塑造学生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让学生在体育的熏陶下,成为有担当、有情怀、有品德的新时代青年。
  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应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体育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品德修养。
  “高”在以人为本
  教育的本质是服务,是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
  因此,高质量课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定教,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在体育教学中,这意味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身体条件、运动基础等个体差异,制订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学练赛评各项活动要切合学生实际,既要有挑战性,又要确保学生能够在努力后取得进步,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以人为本还体现在对学生情感的关怀上。体育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够感受到温暖和力量。
   “高”在推陈出新
  时代在发展,教育也在进步。
  高质量课堂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在体育学科中,体育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技术手段,如信息化教学、翻转课堂等。创新环节应聚焦强化重点、突破难点,通过新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落实新课标、用好新教材是推陈出新的重要体现。体育教师应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理解其精神实质,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新教材。在教学设计上,要注重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真正爱上体育,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
  “高”在融合发展
  高质量体育课堂不应是孤立的,而应与其他学科和领域相融合,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体育与健康教育、心理教育、艺术教育等学科的融合,可以丰富体育课堂的内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体育活动帮助学生释放压力、调节情绪;与艺术教育结合,开展体育舞蹈、体育音乐等特色课程,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感受体育的魅力。
  融合发展不仅提升了体育课堂的质量和效果,还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它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仅锻炼了身体,还提高了沟通、合作、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在评价多元
  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往往侧重于学生的运动技能和成绩,而高质量课堂则要求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和全面性。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还要重视学生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等多个方面。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进步。
  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激励性和发展性。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也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找到问题所在,制订改进计划。同时,评价还要与教学目标相结合,通过评价反馈指导教学改进,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仅追求运动技能的提升,还注重个人品德和综合素养的培养,从而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言以蔽之,体育学科的高质量课堂“高”在立德树人、以人为本、推陈出新、融合发展和评价多元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高质量体育课堂的完整框架。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不断探索和创新,努力构建符合时代要求、满足学生需求的体育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