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挑战与未来走向
□申继亮
字数:2871
2025-02-09
版名:理论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百余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经历了从产生到逐渐形成体系的发展过程,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基本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课程体系。然而,课程改革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现实问题。为此,本文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新时代面临的新要求新挑战、未来趋势两个方面,系统分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挑战和未来走向,探寻其改进路径。
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先后修订了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教材,大力推进考试评价综合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根据中央部署,加快教育强国建设进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面临新要求、新挑战。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形势
中央教育改革新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战略部署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众所周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2024年9月,斯坦福大学研究团队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中,中国大陆入围 10687 人,仅占4.92%;2012年至2022年期间,中国高校和研究机构共培养博士669143名,相当于美国2016637名的1/3。很显然,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数量距离国家的战略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必须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社会发展变化新趋势。数智时代带来的不仅仅是某些工作岗位的消失,还有整个社会形态的变化。英国社会学家杰米·萨斯坎德在《算法的力量:人类如何共同生存?》中指出,未来社会在数字化后,公平、权利、自由、正义等都会出现新的格局,整个社会的治理也会发生革命性变化。这些变化特别是人工智能代替了人类体力劳动、代替了大部分脑力劳动,对教育功能提出了挑战,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范式将彻底改变,注重内在兴趣、创新意识、想象力、健康行为、审美情趣等可持续发展素养的培养将成为教育的主要目标。
德国社会学家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在《独异性社会:现代的结构转型》中总结了当下社会转型的特点,强调了社会的独异性,指出当下社会都在追求独一无二和特色鲜明,不再像工业化时代呈现出标准化、一体化特征。这一变化给社会生活、生产等带来了重大冲击。今天的社会更加强调定制化,文化呈现出多样性,人的观点、意见很难形成高度统一的认识。在这一社会转型背景下,指向传统的、基本的、统一的社会伦理规范和道德要求等的教育将受到影响,集体的、统一的思想认识的达成也会面临挑战。基于此,未来学校应该更多地关注非知识性教育,如志向教育、人格教育、品德教育、情感教育等,以及更多地关注多元思维,培养学生灵活应变能力,强化个人的自主自律。
多样化、个性化社会的到来以及分布式认知格局给今天的标准化教育带来了革命性冲击。然而,我们今天仍然采用班级授课制,同一班级的学生面对统一的课程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试卷,这些标准化安排与个性化的社会状态格格不入,这就需要我们在把握好教育方向的同时,加大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创新课程教材体系,持续推进育人方式变革。
学生成长新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学生成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如志向偏差、缺乏过程性体验、心灵娇惯、体质有待加强等。
(二)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凸显的命题
课程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具体载体。分析新形势,落实新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会面临如下命题。
红与专的统一。进入新时代,关键之处在于“红”与“专”的有机统一,要避免“两张皮”,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指示,处理好知识学习与全面发展的关系,不断深化学科实践、综合学习改革。
收与放的统一。即“统一规范”与“自主创新”的关系。进入新时代,处理“收”与“放”的关系要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的,正确处理好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把好思想政治关,按照“一地一计,一校一策”推进改革。
同与异的统一。即“公平”与“特殊”的关系。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办教育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公平是前提。在人人有学上的今天,尊重个性、挖掘潜能、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任务。进入新时代,要科学兼顾“同”和“异”,遵循适性扬才的原则,进一步丰富课程供给,探索“因人施测”“量体裁衣”式的考试评价。
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向
课程改革既要坚持目标导向,落实党中央对教育的新要求,也要注重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发展中出现的偏差和不足,还要体现创新导向,反映科技新成果对教育的赋能。
学校“围墙”虚化。未来,学校的“围墙”将被虚化。这里所说的“围墙”,不仅仅指物理围墙,更多的指打破学校的边界,主张终身学习。今后,正规教育的终点不再是学习的终点,按需、随时、随处、自定步调的数字化学习将代替现在高度组织化、计划性的学习。场馆学习、田野学习、职场学习等学校空间之外的学习将占有一定比例。适应这些变化,学校场域内的教育需要更多关注非知识性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其特点是学习动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与情境关联、自愿、个体化、非线性。
课程边界模糊化。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知识以几何级数增长,而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分科式教学难以解决二者的矛盾。同时,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快、变化多的要求,综合素养的培养将越来越重要,与之相适应,以问题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的综合学习将成为主要形式,课程体系和形态必将打破原有学科界限。基于此,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我们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重要阵地,统筹推动价值引领、实践体验、环境营造,探索建立校内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机制。二是加强综合课程建设,强调学科课程的融合。课程边界的模糊意味着中小学分科式教学、高校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将逐渐被淘汰,跨学科、跨专业、问题(任务)驱动学习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主流。
教材形态数字化。教材作为教育教学载体,内容相对稳定,形态固定,但随着育人目标更新、个性化教育需求、课程内容重构等变化,传统的纸质教材已不能完全适应育人需要,藉以人工智能改变教材内容、形态、功能,建设数字教材成为发展趋势。数字教材不是现行纸质教材的数字化,而是革命性重构,由教材编写先于教学的预设性到因人、按需、随时的生成性转变。课程实施将以实现育人目标为根本,以动态“定制化”教材为载体,教、学、考、评融为一体。
考试评价个性化。随着个性化教育深入开展,特别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不仅改变了数百年来的班级授课制,还将打破千人、万人一卷的局面。自适应测验成为常态,能够准确反映每位学生的潜能水平,不仅为人才选拔提供直接依据,也为学生自我成长提供科学指导。同时,人工智能赋能也将推动考试评价功能由“评测学习”到“以评促学”再到“学评融合”转变,更加凸显学习者中心。(据《中国基础教育》,有删节)
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先后修订了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教材,大力推进考试评价综合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根据中央部署,加快教育强国建设进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面临新要求、新挑战。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形势
中央教育改革新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战略部署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众所周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2024年9月,斯坦福大学研究团队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中,中国大陆入围 10687 人,仅占4.92%;2012年至2022年期间,中国高校和研究机构共培养博士669143名,相当于美国2016637名的1/3。很显然,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数量距离国家的战略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必须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社会发展变化新趋势。数智时代带来的不仅仅是某些工作岗位的消失,还有整个社会形态的变化。英国社会学家杰米·萨斯坎德在《算法的力量:人类如何共同生存?》中指出,未来社会在数字化后,公平、权利、自由、正义等都会出现新的格局,整个社会的治理也会发生革命性变化。这些变化特别是人工智能代替了人类体力劳动、代替了大部分脑力劳动,对教育功能提出了挑战,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范式将彻底改变,注重内在兴趣、创新意识、想象力、健康行为、审美情趣等可持续发展素养的培养将成为教育的主要目标。
德国社会学家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在《独异性社会:现代的结构转型》中总结了当下社会转型的特点,强调了社会的独异性,指出当下社会都在追求独一无二和特色鲜明,不再像工业化时代呈现出标准化、一体化特征。这一变化给社会生活、生产等带来了重大冲击。今天的社会更加强调定制化,文化呈现出多样性,人的观点、意见很难形成高度统一的认识。在这一社会转型背景下,指向传统的、基本的、统一的社会伦理规范和道德要求等的教育将受到影响,集体的、统一的思想认识的达成也会面临挑战。基于此,未来学校应该更多地关注非知识性教育,如志向教育、人格教育、品德教育、情感教育等,以及更多地关注多元思维,培养学生灵活应变能力,强化个人的自主自律。
多样化、个性化社会的到来以及分布式认知格局给今天的标准化教育带来了革命性冲击。然而,我们今天仍然采用班级授课制,同一班级的学生面对统一的课程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试卷,这些标准化安排与个性化的社会状态格格不入,这就需要我们在把握好教育方向的同时,加大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创新课程教材体系,持续推进育人方式变革。
学生成长新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学生成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如志向偏差、缺乏过程性体验、心灵娇惯、体质有待加强等。
(二)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凸显的命题
课程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具体载体。分析新形势,落实新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会面临如下命题。
红与专的统一。进入新时代,关键之处在于“红”与“专”的有机统一,要避免“两张皮”,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指示,处理好知识学习与全面发展的关系,不断深化学科实践、综合学习改革。
收与放的统一。即“统一规范”与“自主创新”的关系。进入新时代,处理“收”与“放”的关系要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的,正确处理好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把好思想政治关,按照“一地一计,一校一策”推进改革。
同与异的统一。即“公平”与“特殊”的关系。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办教育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公平是前提。在人人有学上的今天,尊重个性、挖掘潜能、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任务。进入新时代,要科学兼顾“同”和“异”,遵循适性扬才的原则,进一步丰富课程供给,探索“因人施测”“量体裁衣”式的考试评价。
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向
课程改革既要坚持目标导向,落实党中央对教育的新要求,也要注重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发展中出现的偏差和不足,还要体现创新导向,反映科技新成果对教育的赋能。
学校“围墙”虚化。未来,学校的“围墙”将被虚化。这里所说的“围墙”,不仅仅指物理围墙,更多的指打破学校的边界,主张终身学习。今后,正规教育的终点不再是学习的终点,按需、随时、随处、自定步调的数字化学习将代替现在高度组织化、计划性的学习。场馆学习、田野学习、职场学习等学校空间之外的学习将占有一定比例。适应这些变化,学校场域内的教育需要更多关注非知识性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其特点是学习动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与情境关联、自愿、个体化、非线性。
课程边界模糊化。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知识以几何级数增长,而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分科式教学难以解决二者的矛盾。同时,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快、变化多的要求,综合素养的培养将越来越重要,与之相适应,以问题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的综合学习将成为主要形式,课程体系和形态必将打破原有学科界限。基于此,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我们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重要阵地,统筹推动价值引领、实践体验、环境营造,探索建立校内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机制。二是加强综合课程建设,强调学科课程的融合。课程边界的模糊意味着中小学分科式教学、高校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将逐渐被淘汰,跨学科、跨专业、问题(任务)驱动学习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主流。
教材形态数字化。教材作为教育教学载体,内容相对稳定,形态固定,但随着育人目标更新、个性化教育需求、课程内容重构等变化,传统的纸质教材已不能完全适应育人需要,藉以人工智能改变教材内容、形态、功能,建设数字教材成为发展趋势。数字教材不是现行纸质教材的数字化,而是革命性重构,由教材编写先于教学的预设性到因人、按需、随时的生成性转变。课程实施将以实现育人目标为根本,以动态“定制化”教材为载体,教、学、考、评融为一体。
考试评价个性化。随着个性化教育深入开展,特别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不仅改变了数百年来的班级授课制,还将打破千人、万人一卷的局面。自适应测验成为常态,能够准确反映每位学生的潜能水平,不仅为人才选拔提供直接依据,也为学生自我成长提供科学指导。同时,人工智能赋能也将推动考试评价功能由“评测学习”到“以评促学”再到“学评融合”转变,更加凸显学习者中心。(据《中国基础教育》,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