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节奏的把控与调整
□倪 超
字数:1672
2025-01-12
版名:知行
早上在校园散步时,看到一位校工正手握一把铁锤将一根削尖的粗木棍砸进土里。细看,校工师傅在抡锤的时候先砸两小下再抡一大下,如此交替进行,很有节奏感。细想,这两小下实际上是在为之后的一大下蓄力,一大下抡下去以后,果然粗木棍钻进土里一大截。如果一直用大力,太累,必不能持久,“两小一大”的用力之间蕴含了节奏的智慧。
节奏一词来自音乐,唐朝白居易在《琵琶行》里生动描述了一位擅弹琵琶者的高超弹奏:“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音乐的起伏与节奏。
历史课堂同样需要把握节奏的艺术。
抑扬顿挫的语言节奏
人对节奏最敏感的是听觉器官。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则是打破这种抑制状态,提高听课效率的有效手段。适当的停顿会让学生感到历史课的节奏感。
教师在讲课时,语速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要不疾不徐。一般来说,讲授重点内容时,可适当提高声调、放慢语速、加重语气,以引起学生的注意;遇到难点或发现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时,要减缓语速、放慢教学节奏,并适当留给学生回味和思考的时间;对于陈述和过渡,宜用平缓的语调;讲授非重点内容或比较浅显的内容时,宜简化处理,并适当加快语速。
总之,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听课状态调控自己的语言节奏,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合拍共振。
疏密有致的过程节奏
中国画讲究空间艺术,有“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说法,说的是画面上有的地方留白很多,稀疏得可以走马,有的地方几乎没有一丝缝隙,密得风都吹不进去。一疏一密间,画面反而张弛有度,和谐统一。课堂教学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对课堂导入和过渡要“短平快”,宜快不宜慢,不要牵扯太多精力;对教学重难点则要“浓墨重彩”,舍得花时间;对非重点内容要“轻描淡写”,适当加快教学速度;一些不甚重要的东西可以一句话带过,甚至不说;但是需要学生记笔记的地方,则要放慢速度,给学生充足的记笔记时间。
要做到疏密有致,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仔细研读课程标准,梳理教学内容,理清教学内容的结构和线索、重点和难点,使课堂教学呈现鲜明的阶段性、层次性和变化性。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学节奏的快慢变换要自然,使整个教学过程行云流水,不要给人突兀感。
动静交替的状态节奏
所谓动指的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活跃状态,例如,学生的主动参与、踊跃发言、参与讨论、激烈争辩等;所谓静指的是课堂教学中呈现的一种相对安静状态,例如,学生专心听讲、独立思考、认真演练等。如果一堂课从头到尾始终处于动的状态,学生容易浮躁,不能静下心来深入思考问题;如果自始至终处于静的状态,整堂课教师分析不止,学生被动应付,则课堂气氛沉闷,两者都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高中生的思维方式相对于初中生已经趋向于逻辑思维,所以对高中教学来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而不是让身体动起来。好的历史课堂应该是以静为主、动静结合的课堂。
立足于学生的需要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实施者,要立足学生视角,眼里有学生、心中有学生,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预设,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教学节奏,使学生跟上教师的节奏。比如,我在讲完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后,没有立即转入工业革命内容的讲授,而是留给学生一分钟时间读记背景,让学生思维适当转换,以提升他们的听课效率。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应及时改变既有的教学节奏,采取停顿几秒钟,或用语言、眼神提醒等措施,如果还不行,可以直接叫起学生,以保证教学效果。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如果教师教学的节奏太快,造成学生长时间高度紧张,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学生往往会厌学。尤其是当前多媒体运用越来越普遍,多媒体课件呈现信息速度快,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很少,也会造成学生紧张和疲劳,教学效果不理想,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总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应从教学语言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选择等角度调整课堂节奏,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收获知识和培育素养。
节奏一词来自音乐,唐朝白居易在《琵琶行》里生动描述了一位擅弹琵琶者的高超弹奏:“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音乐的起伏与节奏。
历史课堂同样需要把握节奏的艺术。
抑扬顿挫的语言节奏
人对节奏最敏感的是听觉器官。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则是打破这种抑制状态,提高听课效率的有效手段。适当的停顿会让学生感到历史课的节奏感。
教师在讲课时,语速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要不疾不徐。一般来说,讲授重点内容时,可适当提高声调、放慢语速、加重语气,以引起学生的注意;遇到难点或发现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时,要减缓语速、放慢教学节奏,并适当留给学生回味和思考的时间;对于陈述和过渡,宜用平缓的语调;讲授非重点内容或比较浅显的内容时,宜简化处理,并适当加快语速。
总之,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听课状态调控自己的语言节奏,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合拍共振。
疏密有致的过程节奏
中国画讲究空间艺术,有“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说法,说的是画面上有的地方留白很多,稀疏得可以走马,有的地方几乎没有一丝缝隙,密得风都吹不进去。一疏一密间,画面反而张弛有度,和谐统一。课堂教学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对课堂导入和过渡要“短平快”,宜快不宜慢,不要牵扯太多精力;对教学重难点则要“浓墨重彩”,舍得花时间;对非重点内容要“轻描淡写”,适当加快教学速度;一些不甚重要的东西可以一句话带过,甚至不说;但是需要学生记笔记的地方,则要放慢速度,给学生充足的记笔记时间。
要做到疏密有致,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仔细研读课程标准,梳理教学内容,理清教学内容的结构和线索、重点和难点,使课堂教学呈现鲜明的阶段性、层次性和变化性。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学节奏的快慢变换要自然,使整个教学过程行云流水,不要给人突兀感。
动静交替的状态节奏
所谓动指的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活跃状态,例如,学生的主动参与、踊跃发言、参与讨论、激烈争辩等;所谓静指的是课堂教学中呈现的一种相对安静状态,例如,学生专心听讲、独立思考、认真演练等。如果一堂课从头到尾始终处于动的状态,学生容易浮躁,不能静下心来深入思考问题;如果自始至终处于静的状态,整堂课教师分析不止,学生被动应付,则课堂气氛沉闷,两者都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高中生的思维方式相对于初中生已经趋向于逻辑思维,所以对高中教学来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而不是让身体动起来。好的历史课堂应该是以静为主、动静结合的课堂。
立足于学生的需要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实施者,要立足学生视角,眼里有学生、心中有学生,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预设,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教学节奏,使学生跟上教师的节奏。比如,我在讲完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后,没有立即转入工业革命内容的讲授,而是留给学生一分钟时间读记背景,让学生思维适当转换,以提升他们的听课效率。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应及时改变既有的教学节奏,采取停顿几秒钟,或用语言、眼神提醒等措施,如果还不行,可以直接叫起学生,以保证教学效果。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如果教师教学的节奏太快,造成学生长时间高度紧张,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学生往往会厌学。尤其是当前多媒体运用越来越普遍,多媒体课件呈现信息速度快,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很少,也会造成学生紧张和疲劳,教学效果不理想,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总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应从教学语言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选择等角度调整课堂节奏,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收获知识和培育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