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信息技术赋能道德与法治课堂
□徐 娜
字数:1484
2025-01-12
版名:教育理论
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一支粉笔讲半天,学生只管用耳听”的局面,使课堂教学图文并茂、视听结合。通过对这两年网络研修学习及自己的亲身实践与探索,我认识到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高效性表现在以下四大方面。
一、动静结合,激发兴趣,增强课堂教学高效性
现阶段,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该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课程,教材编写得很好,通过精心设计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去理解、去体验,而且能够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如果再能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使教材生动、形象、逼真,把在文字教材中见不到的场面、情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就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如教学三年级《爱心的传递者》一课,在导入时,我播放了一段寒假里组织“最美瞬间”摄影活动的视频,学生通过视频的观看直观地感受到了爱心的传递,用相机记录下生活中的美好,明白在生活中关爱他人的行为是不分大小的。这样更赋予学生成就感和自我满足感,促进学生对道德意义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行为的指导都十分有利。本来枯燥的书本知识在视频的播放下变得生动易理解,学生一下子就被牢牢吸引住了。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还会将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制作成微课,及时分享给学生,利用微信群、QQ群、教育云平台等网络平台,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也可以在平台给老师留言,及时请教问题,等等。
二、动态呈现,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巴浦洛夫曾经说过:“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有多种器官参加,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心理学研究认为,多种感觉器官协同进行识记是提高记忆效率的好办法。实验表明,人们通过听觉获得的知识只能记忆15%,通过视觉能记忆25%,视听结合,则能够记忆65%。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多方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散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为学生有效内化课本知识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高尚道德情感。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安全记心间》,在难点的处理时,我引入Flash动画《寻找MH370客机》的故事以及PPT课件《我是一个生命》等。通过课件展示,创设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在情感共鸣中体悟了“生命来之不易”这一教学难点。
三、主动运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科素养
在教育信息化的时代,作为教师,要持续关注信息技术,掌握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以信息获取、筛选、使用为核心,以计算机、计算机技术、新型展示平台为媒介等融合性信息教学方式的转变,懂得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课件。在教学活动中结合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特点,教师要时刻关注社会热点,时事焦点,并且要在其中选择适合学生的事例、视频、歌曲、故事等,提高学生学科素养。例如我在教授《不一样的你我他》时,播放PPT展示世界上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职业等,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轻松,教学效果较好,充分体现了多媒体教学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优势。
四、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一些误区
当然,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确实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实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注意。如教师信息技术熟练应用问题;有的教师无视教材内容,无论难点、重点,一律采用信息技术,一节课下来,学生完全不知本课教学目标何在。这样不但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实际上,学生看屏幕看多了,很容易引起视觉疲劳。
总之,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我们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探索更多更好的教学策略,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作者单位:陕西省黄陵县新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