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过日子,喜悦办教育
——访教育部“双名计划”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刘雪松
字数:4580
2025-01-12
版名:理论
名校长简介
刘雪松,教育部“双名计划”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正高级教师、陕西省特级教师、陕西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陕西省中小学教学名师、陕西省首批学科带头人、陕西省教学能手、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现任神木市第十一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
□本报记者 唐李佩
编者按:
在陕西省神木市第十一中学校长刘雪松眼里,教育就如同过日子,和师生们一起在美丽的校园里平和喜悦地过
日子就是好的教育。在他提出的“平和喜悦”办学理念引领下,经过团队共同努力,构建了“和·悦”文化体系,学校也成为“学生向往、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的区域名校。近期《教师报》编辑部专访了刘雪松校长,让我们在同他的对话中,深入了解“平和喜悦”教育理念下的实践和探索。
记者:刘校长,您好!请您介绍一下学校“和·悦”文化体系的核心内容和特点。
刘雪松:学校文化体系是学校的灵魂,代表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和教育方式等方面的内涵,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悦”文化体系是一种注重师生平和喜悦的校园文化体系。其核心在于通过创设让每一个师生在平和喜悦中成长的氛围,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建立有效的体制机制,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使师生体验成功、获得和谐愉悦发展的教育。其具体在校园呈现的状态为教师心平气和地教书,学生安安静静地学习,平和是一种心态,喜悦是一种境界。
记者:文化立人,课程立校。基于“和·悦”文化体系,学校构建了哪些相应的课程呢?这些课程在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
刘雪松:学校基于“和·悦”文化体系,构建了以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为支柱的“和·悦”课程体系。基础性课程将国家课程中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整合成“语言与应用”“数学与生活”“道德与修养”“体育与健康”“艺术与欣赏”“科学与技术”等六大领域,变原来的门类教学为领域教学。拓展性课程分成“兴趣与特长”“活动与体验”两大领域,让孩子在各类实践活动中体验,从中获得感悟与成长。
在“第一课堂”落实基础课程。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是课程育人的“最后一公里”。我校从2020年启动“从教走向学”课堂教学改革以来,坚持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养。同时,通过增加学科实践活动和跨学科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施这种教学方式时,教师需要后退一步,让学生向前走一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也需要注重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的运用,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力量,最终实现育人方式的变革,体现了课堂的大格局。
在“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延续拓展课程。学校是润物无声的文化教育场所,学校从德育、教学、艺体等多重维度出发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环境。同时积极开展研学课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发展成为了“双减”背景下落实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我们的课程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支持、赋能学习的环境,打造学生的学习动力系统,从而寻求成长的每一种可能。
记者:学生在这些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成长状态,有没有相应的评价体系来记录和反馈?
刘雪松:评价形式对于核心素养的表现和观测极为重要,对此我们建立了“和·悦少年”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该体系不仅涵盖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也融合了学生生活、成长的各个方面。它以学校学生发展评价中心为服务主体,服务于各个学部,统筹德育、少先队、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及社会教育资源,共同参与对学生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进行评价,结合课堂评价、日常评价、任务评价、社团评价、家庭评价等方式,形成了多元化评价主体。
“和·悦少年”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用学生理解的语言设定核心素养评价内容,借助数字化平台,采用“奖章晋级、成长记忆、团队互助、实践活动、家校互动”等形式,激发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想象力、学习兴趣和幸福感指数。对学生的评价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状态;关注学业成绩,更关注学习效率;关注学业质量,更关注学生快乐成长、全面发展的过程。这样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更易于接受,更愿意参与到评价中来,教育更有实效。
记者:据了解,“和·悦少年”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采用数字化应用平台记录和采集学生的评价数据,在有效应用评价数据方面,学校有哪些探索?
刘雪松:评价数据既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各个领域的表现,又能利用数据采集与分析解决相应的难题,让家长实时看到孩子成长的轨迹,还可以为学生生涯规划提供参考,为家校互动交流提供平台,为学校教育决策提供依据。
首先,为学生生涯规划提供参考。人人画像不同,人人都获得成功,但人人都需要继续努力,评价结果既有诊断效果,又提供了明显的育人导向。每天、每周、每月、每学期结束时,针对自己的成长足迹,评价体系数据平台会生成独有的“和·悦少年自画像”。学生可依据“自画像”进行总结、反思,制定每天、每周、每月、每学期的目标。这种记录每个人不同成长历程的“和·悦少年自画像”内容多元化,有着鲜明的个性。
其次,让教师实时掌控班级评价数据,进而优化管理。数据平台为每名学生生成评价云数据。教师可以通过“云平台”生成的数据图表,了解每位学生、每个班级以及整个年级在小学阶段获得的积分,形成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立体图表,掌握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轨迹,发现学校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评价方面的短板,从而优化学生发展质量培养方案。
再次,为学校教育决策提供依据。评价数据既能客观地反映出学生在各个领域的表现,又能反映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这种真实的数据对学校非常宝贵。从数据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差异,也可以看出教师对不同评价领域的重视程度,以及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倾向性。这些数据既是学生的,也是教师的、学校的。学校根据反馈数据,适时调整工作方向和策略,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和·悦少年”。
记者:很多家长和学生都表示,学校在环境的建设上有一种“美育无声浸润”的效果,学校是如何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的?
刘雪松:我们坚守“平和喜悦”的教育理念,注重生态立校,自然育人。让花成花,让树成树,让小草和大树共生共荣。在与自然和谐共存中,营造开放多元、温暖而有归属感的校园生态。学校整体建筑风格与滨河新区浑然一体,我们把办学理念、办学特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这里绿树成荫,小道曲径通幽,亭台长廊环绕其中,捧一本书漫步其间,鸟语花香,蜂蝶共舞,体现了学校“平和喜悦”的办学理念。“校园是本书,大家共阅读”。教学楼前后,春华秋实,海棠园、山桃园、山楂园、山杏园、枣园,各种果树花木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为师生创造了一个美的世界。生活在这里的孩子是快乐的,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总能在这里寻找到一块记录自己成长的心田。
学校把美育、德育、劳动教育融入校园环境与文化建设,实现由外而内以“美”化人。学校“和·悦少年”评价体系中奖章的设计融入了学校海棠、银杏、黄梅杏、山桃、海红果等元素,校园中不同的果实以及相关图案共同组成了相应的胸章,寓意学校的教风润物无声,即长叶—开花—结果的循序渐进的生长过程,并且根据各种果实的特有属性,归纳其各自的特点,达到了校园文化与少年称号的有机统一。
当校园的银杏树身着金装时,我们开展“银杏文化艺术节”、校园摄影节、银杏手工展、石头画、校园才艺大赛等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打好学生的美的底色,浸润学生的美好心灵。
我们在各个园区创建校园劳动教育基地,让学生参与到翻土犁田、种瓜点豆、浇水施肥、除草采摘等过程当中,把采摘的山楂、海棠果等做成糖葫芦,分享给家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懂得“劳动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更体会到劳动带来的参与感、成就感、价值感,也更加喜爱给予他们无限劳动热情的美丽校园。
记者:神木市第十一中学是一所有着5300多名师生的九年一贯制学校,面对师生人数多,小学和初中同校的情况,在管理上需要下更多功夫吧?请您分享一下学校的管理“法宝”。
刘雪松: “和·悦”文化为我们的学校管理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规范。无论是包容共生、接纳尚有的缺憾、减少抱怨、以平和喜悦的心态待人处事的十一中教职工工作文化氛围,还是从问题出发、走动管理、问道教师、问道学生、问道家长的十一中学校管理文化。无不体现着学校在制度上延续着“和·悦”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我们是服务者、支持者,我们要为一线服务,为师生成长服务。学校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引导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这些制度不仅规范了师生的行为,还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学校氛围。
我们着力构建“矩阵式—扁平化”管理体制,设立了1—3年级、4—6年级、7—9年级三个学部,教学、教育、后勤三个服务中心。减少管理层级,决策重心下移,赋权于年级主任,让最熟悉教育教学、最贴近学生的人做决策。管理重心下移,使制度管理逐步向人性化管理转变,各项工作职责化、流程化,工作中更多的是尊重、理解和包容,避免相互排斥、埋怨和指责,实现了学校管理中的平和喜悦。
记者:结合您个人的成长经历看,您从一线教师到学校管理者,从陕西省教学名师到教育部新时代名校长培养对象,从带学校教师团队到带领不同区域教师和校长成长,在这一过程中,您面临了哪些挑战,又是如何应对的?
刘雪松:首先,是角色转变的挑战,从专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转变为全面负责学校管理的领导者,需要适应新的职责和期望。这包括战略规划、资源分配、团队领导、危机管理等多个方面。其次,是知识更新的挑战,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保持教育管理的先进性和创新性。再次,是人际关系的挑战,作为管理者,需要与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教师、学生、家长以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这需要高超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情商。最后,还有团队建设的挑战,建立一支高效、团结、有战斗力的教师团队是学校成功的关键,但不同教师的专业背景、教学理念、个人目标等存在差异,如何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是一个难题。作为校长面对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和新挑战,需要勇于担当、敢于创新,但同时也需要平衡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确保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有挑战才有动力,我个人是从这几个方面应对挑战的:一是持续学习,通过参加培训、阅读书籍、交流研讨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二是积极沟通,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与教师、学生、家长以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反馈,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三是做好团队建设,注重团队文化的培养,通过团队建设活动、激励机制等方式,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同时,关注教师的个人成长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四是勇于创新,在教育改革中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勇于尝试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注重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的制定,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五是保持平衡,在追求学校发展的同时,注重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健康相平衡,在推动改革的同时,确保学校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记者:感谢您的精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