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止青山高清风与终始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工程学家汪家鼎

字数:1929 2025-01-08 版名:文化



  □郭故事
  汪家鼎(1919—2009),中国著名化学工程学家和教育家,中国核化工技术奠基人之一,化学工程专业教育的发起人之一。
  汪家鼎早年研究流态化技术,20世纪50年代以后主要从事核化学化工与工艺的研究与开发。在液-液萃取设备的设计放大方面进行过系统研究,将时间域最小二乘拟合法用于萃取柱中轴向混合系数的计算、由稳态浓度剖面和动态响应计算萃取柱中轴向混合系数和“真实”传质单元高度的方法等。先后取得多项重大科学研究和应用成果,为我国原子能事业和化学工程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华大学档案馆珍藏着一份汪家鼎的科研手稿,这份名为《化工分离过程进展》的手稿笔力雄健、端庄俊秀。它不仅是汪家鼎科研历程的真实记录,也生动再现了他严谨勤奋、勇攀科学高峰的治学态度和坚守育人初心、坚定服务国家的高尚情怀。
  爱国奉献攻坚克难
  汪家鼎1919年10月18日生于重庆。1937年,他考入重庆大学化工系,次年转入西南联大化工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44年,汪家鼎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1945年获化学工程硕士学位,并于1946年回国。
  1956 年,为配合 国家“两弹”计划,清华大学承担起核能的教学与科研任务,邀请汪家鼎来清华主持核化工方面的工作。汪家鼎到任后,即着手筹备清华大学核化工专业,并于1958年建立工程化学系。与此同时,他将科研工作与当时国家的需要紧密结合,以任务推动科研,带领师生开展核燃料后处理研究。
  核燃料后处理作为提取核裂变材料钚的关键技术,至今仍是国际上高度敏感的高科技技术。当时,我国的核燃料后处理采用的是苏联推荐的“沉淀法”,这项分离技术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汪家鼎看到了“沉淀法”的落后,于1958年开始进行“萃取法核燃料后处理工艺与设备”项目,带领师生系统研究了萃取分离铀-钚-裂变元素、纯化钚工艺全流程的各个步骤和环节,研制出了适用于强辐照和遥控的主体设备“抽压脉冲液流搅拌混合澄清槽”,提出了放大设计方法。
  1960年,国际环境变化,苏联陆续撤走了相关专家,并拒绝提供图纸,国家的“两弹”计划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汪家鼎核燃料后处理研究成果,为国家作出放弃“沉淀法”、采用“萃取法”的重大决策提供了重要技术基础。

汪家鼎(左二)指导研究生论文工作

  1964年,国家决定在清华大学核能研究所建立实验基地,拨放专款用于建造热化学实验室和扩大冷实验车间,并将利用溶剂萃取法进行核燃料后处理的研究任务定名为“712 任务”。接到这项任务后,汪家鼎领导并参加了“热”室建设,带领师生攻坚克难,于1966年成功完成了热实验全流程的验证,提取到了一定数量的钚,圆满完成了“712任务”。这项研究成果解决了我国核工业发展中的一大难题,为我国第一座核燃料后处理工厂建设提供了可靠的设计基础和运行依据,使我国核燃料后处理工艺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1980年,汪家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言传身教倾心育人
  汪家鼎不仅是我国核化工技术的奠基人,同时也是化学工程专业教育的发起人,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杰出的化工人才。从教60余年,他始终坚持言传身教,坚守育人初心,不遗余力地教育和培养青年一代化工人。
  他是青年学者开展科研工作的引路人。汪家鼎 十分关注化工领 域的研究动向,把握学术前 沿,引 领 青年学者的研究方向。他会针对不同学者的特 点,给 他 们分配不同的科研 任务,让 他们的科研能力在 锻炼中得到成长 。此外,他还会尽 可能多地为青年学者创造学术交流的机会,从而不断提 高 他们的科研水平。
  他是同事心中同甘共苦的战友,是学生眼中亦师亦友的长者。1964年至 1966 年,攻克“ 712任务”的科研环境异常艰苦,缺少基本的生活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汪家鼎始终坚持与师生同吃同住,挤在20多人的房间里睡上下铺。由于清华大学核能实验基地远在昌平,距离学校本部30 余公里,需要先从学校步行到清华园火车站,坐火车到昌平南口,再步行几公里才能抵达,汪家鼎周末经常与师生一起这样往返。
  他是真正的学者,为人师表的典范。与汪家鼎在清华大学化工系一起工作过的同事袁乃驹回忆道:“2000年后,汪先生负责《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化工卷的改编工作。他推荐我负责具体的编审,我经常到他家 向他汇报,与他讨论。他前后审查、修改了我提供的三份初稿,最后还亲自动手写了最主要、最长的化工条目。针对《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的改编工作,汪先生先后编审了 300 多个条目,合计约 20 万字。”一直到 2009 年逝世,汪家鼎对待工作、学问始终保持着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他的这些优秀品质,将会被一代代青年学子铭记和继承。
  “仰止青山高,清风与终始”的意思是,像青山一样高耸、伟岸,令人向往;伴随一生、像清风一样的品格,令人崇敬。在清华大学纪念汪家鼎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时任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曾引用这两句诗,表达对汪先生的深切怀念和崇高敬意!
  (据《科技日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