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顾之川先生二三事

□田 玲

字数:1517 2025-01-08 版名:成长

  与顾之川先生相识近十年了,虽见面的机会屈指可数,但每每想起先生为人、为学的言行,甚是感佩。
  先生曾来宝鸡访学。他说宝鸡的很多名胜古迹都在文学经典中有所体现,问我们有没有将这些资源整合成和语文教材相关联的学习资料。见我们或摇头,或沉默,先生语重心长:这些都是地方文化的宝贵资源,是语文教材的外延,做好了,就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这件事就和宝鸡法门寺的佛骨有关;陆游的“铁马秋风大散关”就在宝鸡……言辞恳切,饱含先生对语文学科传承文化的期许。回去后,先生将所见所感付诸成文,他写的《宝鸡访古》刊登在《宝鸡日报》上。从先生的点拨中得到启发,我作了课题《宝鸡地方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研究》。
  后来读先生的书,发现他几乎每有经历,必会成文。参加会议之后的思考,听评课之后的想法,阅读一本书的感想……先生那样忙碌,却依旧如此勤奋,确乎是我辈的榜样。于是,我也开始写,竟也养成了每日写千字文的习惯。
  四年前,我整理了一些自己上公开课的课堂实录,附上教学反思,打算出一本专著,想邀请先生为之作序,又担心被拒绝。几经纠结,方发去消息,小心翼翼地陈述诉求。得到肯定的答复时,我欢欣雀跃,那可是顾之川先生啊!先生读了稿子后勉励我:一个语文老师,出版教学专著意味着在专业成长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绝不能就此止步,更要砥砺意志,扎根课堂,奋勇前行。先生的亲切随和,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得到。收到先生写的序,反复阅读,感慨万千。先生作为语文大家,竟然记得和我这个一线老师的所有交集。先生的一篇序言,平和有力,给予我前行的无尽勇气。
  在阅读语文专业书籍的过程中,看到先生给不少青年教师的书作过序。我想,小而言之,是先生对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持和鼓励;大而言之,是先生对语文教师的殷切期许,希望大家能在语文教学上不断进步,惠及学生,为基础教育作出贡献。
  2024年10月,我去北京教育学院培训学习,六年多未曾见过先生了,不知道是否有机会能在北京见面。幸运的是,先生有两三天在北京,其中一个下午,恰好是安排完成培训项目设计作业的时间,我便在前一天晚上写好,打算下午去拜见先生。地铁大约需要两个多小时车程,先生却说他开车过来,这里距离他之前上班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很近,社里举办了“叶圣陶与新中国教育出版——纪念叶圣陶先生诞辰130周年展”,文字稿是先生写的,刚好去看一下展。我便有幸跟随先生去观展,叶老一生的卓越成就,以时间为轴,图文并茂,徐徐展开。聆听先生与图书馆馆长的交流,他们如数家珍般讲述着叶老对于教育出版和教材编辑的事迹和贡献,钦佩之情溢于言表。在先生用心用情整理的文字和叶老编写的一本本教材前驻足,我也深受感动。随后我写了一篇随笔《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担心有些事迹表述不准确,遂发给顾先生,请他审阅。先生回复我:文章写得很好,只是有两点需要思忖一下,写准确。他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寥寥数语,标点符号使用极其规范,语言表述格外简洁。事实上,顾先生和叶老一样,都是我们语文老师追随仰慕的标杆式人物。
  最近,我读了先生的文章《语文教育与民族精神塑形》,又一次被先生的情怀所感染。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将继续笔耕不辍,写下自己对教育教学的思考;我将继续踏踏实实教学生识字、读书和作文,让语文课不仅学习语言文字、发展思维、培养审美、传承文化,还成为学生精神的保姆和人生的导师,将语文教育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文本阅读中,融进学生的血脉里,外化为言行举止,烙印为学生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培养出有文化判断力、有责任有担当、有家国情怀的青少年。
  这便是一位一线教师对语文教育大家顾之川先生最好的致敬与追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