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三个坚持”纵深推进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发展
□宋月莹 亢文青 史公鹏
字数:1708
2025-01-01
版名:声音
陕西师范大学举办第六届“曲江学者论坛”
陕西师范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对标党中央对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和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新部署,紧扣学校教师教育和学科建设两条主线布局,确定了以“调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提升效益”为重点,以传承弘扬学校“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浸润涵育高尚师德师风、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为内容,以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为目标的人才强校建设思路。
坚持党管人才,把牢人才工作“方向盘”。学校在人才评价改革中将党管人才放到首位、抓实抓细,体现在人才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和队伍发展优势。健全人才工作领导体制。不断强化党委在人才和队伍建设工作中的核心领导作用,由学校党委人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学校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协调推动人才和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强化人才工作政策引领。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委组织部牵头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独立设置人才工作处,处长兼任组织部副部长,为人才工作支撑学校发展提供了更坚强的制度保障。完善人才引育工作机制。制定出台《人才引进把关实施办法》《人事人才专家小组评审细则》等制度。优化人才引进机制,充分吸纳专家、学院意见,统筹考虑学缘背景、业绩成果、发展潜力等因素,全方位评估人才水平和潜力,全力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发挥学术特区引才效能。充分用好学科特区人才引进的体制机制优势,依托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哲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等学科特区,继续实施柔性引才。同时,按照学校党委要求,所有引进专家均签署任务书,对工作内容及成果贡献进行严格要求,进一步提升柔性引才工作实效。
坚持评价改革,激活人才引进“原动力”。学校制定出台《高层次人才特聘岗位设置及聘用办法》,打破“唯帽子”论人才的不良导向,明确特聘岗位的聘用实行“帽子+成果”模式,除对已入选重大人才计划项目的高水平人才按聘期进行支持外,对于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突出业绩的同等水平人才,按照成果业绩进行选聘上岗或竞争上岗,同等纳入相应层次人才特聘岗位进行支持与管理。出台《青苗人才特聘岗位聘用办法》,为优秀青年教师开辟成才专属赛道,在薪酬待遇、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充足支持,保障其心无旁骛、潜心育人。坚持分层分类设岗,学校构建了五级高层次人才特聘岗位体系,并按照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不同领域给出差异化上岗条件和不同的支持条件。强化合同管理和聘期考核,学校与每一位高层次特聘人才签署岗位合同,并将学术业绩和贡献作为重要依据,严格依据合同约定的岗位任务进行聘期考核,打破人才称号“终身制”,通过动态调整,实现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薪酬能增能减。首批高层次人才特聘岗位申报聘用工作圆满结束,确定了一批业绩突出的领军人才和学术骨干人才,并遴选出十余名具备成长为国家级青年人才潜质的青苗人才予以重点培养和支持,充分调动了青年人才积极性,进一步完善了人才梯队建设。
坚持引育并举,构筑人才聚集“新高地”。为适应所处发展阶段对高水平师资的客观要求,学校确定了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根本的发展思路,全力引育各级各类人才。举办第六届“曲江学者论坛”,开展人才交流和引才洽谈。与国内各高校开展调研座谈,学习在新时代开展人才工作方面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提升人才引育水平。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增势明显,各类人才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教师发展活力持续增强,以人才队伍建设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态势显著,学校办学活力和内生动力持续增强。房喻教授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校连续两年获批国家杰青项目,实现“从0到1”的突破,国家级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各类省级人才计划项目成果喜人。“十四五”伊始至今学校国家级人才新增数量翻倍,省级人才新增50余人次,形成了以国家级人才队伍引领高层次人才队伍整体加速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建设世界一流师范大学师资队伍打下良好基础。目前,学校共有各类人才519人次,其中国家级人才117人次,省部级人才294人次,其他各类人才108人次。